慈禧为何力排众议支持左宗棠少数派收复*?
慈禧为何支持左宗棠收复*?早在清朝乾隆时代,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收复全部土地。喜欢别出心裁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为*。其实,*一点都不新,这是一片自汉代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中亚细亚的安集延国派将军阿古柏入侵我国*,攻占南路八城,不久又占领了北路的乌鲁木齐和伊犁地区,并于同治六年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为了达到永远占领*的目的,阿古柏又公然开始在*各地征收地税,命令祖居这里的各族人民一律遵照安集延人的风俗,“光顶圆领”,剪去发辫,改变服装,意味着*已是安集延国领地。此时,沙俄也开始插手*事务,公元1871年7月,沙俄军队越过边境,侵占了伊犁九城地区,“设官置戊,开路通商,晓示伊犁永归俄辖”,并对清*谎称“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而远在大西洋的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中国西北。
就这样,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面临着从大清国的版图上消失的危险。
而恰在此时,日本入侵我国*,西北边疆和东南海疆同时告急,于是,引发了清廷一场“海防”与“塞防”的大辩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坚决主张放弃*;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坚决主张收复*。而主持这场大辩论的是垂帘听政的慈禧皇太后。
当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向慈禧太后上奏说:“*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而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却说:“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左宗棠此时虽坐镇西北,但他对于大清朝的国防形势了如指掌,因此他说,“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不固,则蒙古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古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罩天山南北,一个是要尽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
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湘鄂多坚毅不拔之人。江淮平原,水乡曲巷,则人性柔和也在所难免。在这场朝廷大辩论中,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被日本入侵之时,强调“海防”的重要不无道理,但是,这位大清国的三朝元老重臣此时却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强调了“海防”而忽视了“塞防”,以至于忽视了整个中华民族利益。李鸿章在晚清的外交事务和海防战线虽然多有建树,但此次却站在狭隘的国家主义立场上,阻止收复*,无疑成为了李鸿章一生最大的污点。
当时,朝廷上下大都支持李鸿章的“海防”观点,只有大学士文祥和湖南巡抚王文韶二人支持左宗棠的“塞防”主张,堪称少数派。而慈禧在关键时刻最终却力排众议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使左宗棠得以率兵西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左宗棠率军就打败了安集延国的入侵者,消除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的毒瘤,收复*所有失地,并正式在*建省,保持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有效的防御了沙俄的侵略和扩张。那么,一贯在外交上小心谨慎的慈禧为什么支持左宗棠等少数派收复*呢?
首先是慈禧认为左宗棠说的理由更充分
左宗棠认为,对于国家的安危,“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得偏废其一。这从他的上奏朝廷“万言书”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左宗棠对于整个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以及收复*的迫切性,时刻保持的清醒认识。以下是从“万言书”中摘录下来并翻译成白话的几段译文,以飨广大网友:
一、*的面积很大.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非常重要。依我说,凡是祖国的领土,一寸土地也不能轻意让给外国人,不要说这六分之一的广大肥田沃土了。
二、有人说人家有洋枪洋饱,咱们打不过人家。我以为只要整军精武,严明纪律,精求枪炮,发扬敢打敢拼的传统.必然可以转弱为强.打败这两个劳师远征的敌人。
三、*与西北各省,乃是华夏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他还能好好地生活么?也许李少荃(鸿章)不要四肢还可以活着……
四、李少荃说,“*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这种说法实在是数典忘祖!早在周、秦、汉、唐时代.已有西北,并有了隶属关系。纵观历朝各代,每当国家衰亡时,总是最先丢失西北,为了保住东南,结果导致全民族的灾难。因此,只有保住西北,才可控制东南;光想保住东南,不但保不住东南,势必最后连西北都失掉。
五、由于清高宗乾隆皇帝平定了西北*,削平了准噶尔部,兼定了回部,并且开*,立军府第一系列措施之后,才使关内一百多年来“无烽燧之警”,老百性过着安稳日子。这么巨大的功勋伟绩,李少荃却视而不见,不知是何居心?
六、*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处是土肥泉甘,物产殷阜,绝不是李少荃所说的“数千里之旷地”。历朝历代,每当国家衰弱时刻,总会有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提出要放弃*这块宝地。当年乾隆皇帝出兵时,也有人反对,说是得不偿失,说什么,取之虽不劳,而守之或太费’。那时龚自珍曾痛斥这些人是“浅见愚识”,是一些“下里鄙生”……
其次是慈禧对于左宗棠为人处事风格十分了解
慈禧深知左宗棠在事关大清国整体利益上从不让步。比如,曾国藩在一次处理“天津教案”时滥杀无辜,向洋人示好,换来的却是侵略者的步步进逼。左宗棠勃然拍案而起,大声疾呼说,“中国有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类!”为此与曾国藩这位朝廷重臣一时失和。左宗棠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因此,左宗棠收复*的强硬主张,在慈禧看来,危急关头更能显示忠臣良将的忠君爱国热忱,考验出他们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第三是慈禧身为旗人,十分清楚大清国的“祖制”
慈禧明白清王朝本身以少数民族尔入主中原的王朝,必须吸取明朝不注意周边少数民族因而亡国的教训,因此一直非常注意在蒙古、*等地搞怀柔、羁愫政策。*不稳会导致其他地区的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何况这时*危机也可以派人解决。于是,在光绪元年六月,即公元1875年6月,慈禧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同时以沈葆桢、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防务。左宗棠争取到了用兵*的权力,终于在公元1876年,率六万征西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西出玉门关之时,左宗棠带上自己的棺木慷慨悲歌出关西行,以示与沙俄等侵略者决一死战。
左宗棠携棺西征、决一死战的顽强斗志极大地鼓舞了六万西征将士。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全境。综观左宗棠的一生,最显辉煌的经历便是收复*这六分之一的国土。当然,左宗棠之功不仅在于收复*,还在于他倡导建设*。他的好友、时任浙江巡抚的杨昌睿在恢复*建省之后来到这里,所到之处,百鸟齐鸣,杨柳成行,人车熙攘,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的七绝:“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由此可见,左宗棠收复*之后,天山南北已经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笔下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景象了。
收复*,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景中最光彩的一笔。左宗棠无疑因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行列。当然,左宗棠成功地收复*,与慈禧当时力排众议、全力支持不无关系。纵观慈禧一生,在事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上类似的闪光点并不多,但是,作为当时封建王朝的一个高端女人,能够看到收复*对于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就十分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