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丧葬习俗 羌族人是怎样进行吊唁的

丧家先派出一个端公到吊丧的亲戚家,带领该亲戚前来吊丧,随带礼物、祭品等,礼物主要是粮食、猪肉和钱,丧家缺什么送什么。祭品主要为“纸糊”,一般为各色剪纸做的绣油、旗、罗、幡、伞和钱柜等等。

当吊丧亲戚行近丧家村寨时,唢呐频奏,六个盔甲神和在家的端公一齐出寨相迎,随带男女孝子。屋顶鸣枪一响,以示礼迎。行至离村寨一箭之地的适当地点,孝男孝女跪地。端公头戴法冠,身穿豹皮衣,有的摇巴郎鼓和响盘,有的打羊皮鼓,舞蹈步伐为万字格和八阵,来回跳躍,左右穿梭。盔甲在端公们舞蹈间歇时用羌话高声赞唱,大意是迎亲人悼死者,对丧家表示尊敬,这一活动约半小时结束。

接着,端公、盔甲、吊丧亲戚和孝男孝女鱼贯而至大门。此时门口陈设敬神的玉米两升(装在一小斗内)、一个刀头、八杯酒,玉米中插香蜡。端公持短剑念咒,表示驱邪,替亡人禳解。八个盔甲手执三叉纸花在门口用羌话赞唱(不跳),赞扬死者生前待人接物如何好,勤劳理家,省吃俭用,把子孙抚养成人,责备把门将军(门神)失职,家中人口减少,他全然不管事,盔甲唱毕,孝子敬在场的所有成年人每人一杯酒,表示以神饮剩的酒敬亲戚邻里。门口的活动约半小时。

然后端公、盔甲率领吊丧亲戚和孝子进入灵堂。此时各种乐器轰鸣,端公挥动法器念咒作法,跳万字格、舞八阵。端公的舞蹈和盔甲的赞唱相互交替,唱词大意为死者活了多大岁数,生前如何辛苦,现在子孙多少,在干什么,望死者保佑生人。然后孝子举哀哭泣(一般为女的),并向吊丧亲戚发孝衣、孝帕。

对近亲一般发全孝(孝衣、孝帕全发),远亲发半孝(仅发孝帕),死者棺材上放孝帕是专门为舅家准备的。此地羌人习俗,凡发给舅家的孝衣孝帕应在报丧时由孝子亲送,因一般都来不及,故改为舅家吊丧时发给,但孝布一定要放在棺材上,以示对舅家特別尊敬。

每一批亲戚前来吊丧都举行类似的仪式,所以整个午后都是锣鼓、唢呐、礼炮(打枪)声,端公不停地念咒作法舞蹈,盔甲不停地用羌语赞唱,直到吊丧亲戚到齐为止。是日午后本寨和邻寨羌民陆续聚集丧家家中和屋顶,既表示哀悼,亦兼有娱乐热闹之意。

亲戚吊丧的仪式既毕,傍晚在丧家房顶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羌人房顶颇类似西式楼房的屋顶花园,平时作为晒粮食的场地,办丧事时亦在此举行祭祀活动,屋顶正中陈设敬神和向死者献祭的粮食两升(装在一小斗内),酒十六杯;刀头一个(猪膘三斤),粮食中插香蜡。六个端公和六个盔甲一起出场,响器齐鸣,全部法器挥动,端公请神敬神作法后,或跳万字格,或舞八字,或跳蛇蜕皮舞等,形式多样,变化倏忽。盔甲断断续续地以羌话高声赞唱,颂扬死者生前功劳苦绩,望其死后保佑子孙发达昌盛。此时丧家和邻家房顶都站满了人,舞蹈和赞唱大约进行一小时,为整个祭祀活动高潮。夜幕降临,丧家向在场的人每人敬一杯酒,以结束房顶的活动。

晚上,丧家设宴招待前来吊丧的亲戚、端公、盔甲、道士和邻居,席间还穿插妇女的歌唱。

晚宴结束后,六个盔甲从厨房进入灵堂举行“赶马”(又称“吆马”)仪式。相传沟口羌人的祖先从松潘草地经较场、叠溪来到沟口,此地羌人死后要到松潘草地买马。让死者亡灵骑马到西天。此时厨师已准备好凉拌猪头肉和豆腐干一盘,以代替马肉,表示从松潘草地买马回来,杀马吃“马肉”。仪式开始时,盔甲用羌话唱歌到松潘草地买三匹马,一匹亡人骑,一匹家人用,一匹送舅家,时孝子跪地,答应完全照办。然而,盔甲再唱,意为买马太多了,孝子办不到,向神请求减少,只买亡人骑的一匹。盔甲代表神灵表示应允后,孝子敬在场的人每人一片肉(即所谓“马肉”)、一杯酒,一小块馍馍(死者为男性,做一大块三叉馍馍;女性做一大块圆馍馍)。此仪式约半小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