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监李莲英为什么能在慈禧死后全身而退

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后,于宣统元年离开了生活52年的皇宫。总结来看,李莲英的服务受到了清廷的高度认可,当时内宫主政的隆裕太后,特准其“原品休致”(带原薪每月六十两白银退休)。

精通服务之道的大太监

李莲英(1848-1911)是清朝著名的宦官,自9岁入宫到61岁离宫,凡52年,几乎伴随了慈禧的一生,参与了辛酉政变、戊戌政变等与慈禧有关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因为慈禧的臭名昭著,加上自身存在敛财等许多问题,李莲英几乎被定格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本着读史明智,不因人废言的态度,细细考察他实际掌管清廷后宫长达30年的历史岁月,在服务之道上却也不乏可圈可点,可资借鉴之处。

首先,李莲英精通业务,是宫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清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各种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礼仪制度严谨完备,定制极其严明。这从宫廷筵礼仪中可见一斑。清代宫廷不仅对皇帝饮膳、筵宴设立专档,还将重要的筵宴定为制度,如除夕、元旦、端阳、中秋、重阳、冬至等宴列为法定宴日。法定宴日的礼仪极其繁琐,比如乾隆二年除夕,自下午两点开始摆设宴席:乾清宫正中南向面北摆皇帝金龙大宴桌,左侧面西座东摆皇后金龙宴桌,下面东西一字排开摆设内廷主位宴桌。西边头桌贵妃,二桌纯妃,三桌海贵人、裕常在;东边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陈贵人。另设陪宴若干桌。三点半左右,乾清宫两廊下奏中和韶乐,乾隆帝御殿升座。乐上,后妃入座,筵宴开始。首先进热膳。先送皇后汤饭一对盒,接着送内庭主位汤饭一盒,各用份位碗。再进奶茶。后妃,太监总管向皇帝进奶茶。皇帝饮后,才送皇后奶茶及内庭主位奶茶。第三进酒馔。总管太监跪进“万岁爷酒”,皇帝饮尽后,就送皇后酒,妃嫔等位酒。最后进果肴。先呈进皇帝,再送皇后、妃嫔等。宴毕,皇帝离座,女乐起,后妃出座跪送皇帝还宫后,才各回住处。礼仪制度无小事。清律还规定,如果“失仪”,最轻者也要罚俸,重的还会降级、丢官甚至判刑。

可见,要想在后宫混得好,仅靠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李莲英就是宫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虽然读书不多,却心思灵巧,并勤于学习,对于后宫礼仪、事务颇为精通,像祭祀大典、皇帝“大婚”等大型活动,宫中物品的陈设位置和礼仪程序,无不烂熟于心。李莲英又善于统筹协调,安排调拨,宫中大事都能完成得很出色。他接任总管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即为同治帝筹办婚事,通过精心部署,婚礼办得异常壮观,得到了慈禧的夸赞。后来,宫里的太监遇到难题都会向他请教,甚至王公大臣家有什么喜事,特别是慈禧要“临幸”时,往往都请他前来指点礼仪和布置,以讨得慈禧的欢心。

次之,李莲英“事上以敬,事下以宽”的处事风格讨人喜欢。

李莲英对他服侍的主子慈禧太后,忠心耿耿,细心周全,真正做到了患难与共。《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记载: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李莲英都会派太监或当面向慈禧问候。患难之时最能见真情!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在仓皇“西狩”的路上,李莲英对慈禧更是“呵护”备至。一次暴雨过后,路面极滑,在慈禧的骡车即将翻入深山之际,李莲英挺身而出,用身体拦住了下滑的骡车,不顾生命使慈禧脱险,而且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仍不忘询问慈禧的安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这样的服务,慈禧怎能不感动?

实际上,不仅对于慈禧,就是对与慈禧不和的光绪,李莲英也尽到了“奴才”的本分,还算厚道。参与过维新变法的晚清文人王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炎凉世态不堪论,蔑主惟知太后尊。丙夜垂裳恭待旦,膝前呜咽老黄门。”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慈禧和光绪西逃回京途中,走到保定住下。李莲英伺候慈禧睡下后,来到光绪的住处探望,发现里面居然一个太监都没有,只有光绪一个人对着油灯枯坐,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没有铺盖,在隆冬季节无法睡觉。李莲英慌忙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道:“奴才们真是罪该万死!”随后便赶紧把自己的被褥抱来让光绪使用。光绪从小就因为受到他的看护而夸他“忠心事主”,这次回到北京以后,回忆西逃的苦楚,更是经常念叨:“若没有李俺答(满语意思为师傅),我恐怕活不到今日。”(见《德宗遗事》)

光绪的最后十年,经常被慈禧为难,李莲英不但没有落井下石,还尽可能地给他照顾,相比其他趋炎附势的太监来说,真是云泥之别。不过也有人说李莲英两面讨好,若是讨好能做到这一步,也足以令人翘大拇指了。

难能可贵的是,李莲英“走红”后,还能够做到宽以待人,爱护下属。对于一般妃嫔宫娥、女官命妇,有了舛错,惹慈禧不高兴,他总是尽量美言遮盖,曲意回护,所以后宫许多人都对他心存感激。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这应该算是李莲英的心得和成功秘诀之一吧。

再是,李莲英凡事不张狂,而是牢记教训,恪守底线。

历史上,包括赵高、魏忠贤在内曾经不可一世的宦官,几乎没有善终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与外官和谐相处,要么结党营私、干预政事,要么仗势欺人、张扬跋扈,触犯了外官为官为人的心理底线。安德海就是李莲英的前车之鉴。

作为李莲英之前最受慈禧宠爱、信任的太监,安德海为人嚣张,招权纳贿,做事不留余地,结果自取其咎。同治八年,安德海一路招摇地去南方办置宫中用品,走到山东被巡抚丁宝桢拿获,以“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 拘捕上奏,随即处死。生米煮成熟饭,慈禧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怪安德海过于狂妄了。安德海之死对李莲英震动很大,他充分吸取教训,深刻认识到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外官和宦官之间的关系,做到了敛财而不干政,营私而不结党,并且时时谨慎,处处低调。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886年,北洋海军建设初具规模,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员前来检视阅兵,慈禧拟派醇亲王奕澴。作为光绪的生父,城府很深的奕澴生怕慈禧猜忌他擅权,便主动要求让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陪同前去,以表示自己没有二心。慈禧也想趁机让李莲英出去见见世面,于是奕澴便作为朝廷正使、李莲英作为副使,前去视察北洋海军。

太监作为朝廷钦差大臣外出视察,在清代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了堵住悠悠之口,李莲英出发前特意把慈禧破格赏赐的二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按理太监最高只能获得四品顶戴)。一路上,李莲英也丝毫不摆钦差大臣的架子,而是每天穿着朴实,拿着一支旱烟袋跟在奕澴的后面,随时装烟,递烟好生伺候,就连晚上洗脚,都亲自给打奕澴热水。李莲英牢记安德海的教训,回到住处则关门闭户不见一个访客,这让想要巴结他的地方官员大失所望。

检阅的时候,李莲英也是刻意和奕澴、李鸿章保持距离,他拿着奕澴的大烟袋,低眉敛目,远远的跟着,让人误以为他是给奕澴站班伺候的。这次出差,李莲英给慈禧挣足了面子,慈禧后来喜滋滋地说:“总算没白疼他”。

事实上,处于风口浪尖的李莲英,无论如何做都不可能摆脱汹汹清议。不断有人上奏弹劾他“干预朝政,广植私党”,妄自尊大,收受贿赂,理当查处,等等。不过这些抨击最终都没什么结果,除了慈禧对他爱护有加外,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攻击都源自一些道听途说,没有真凭实据。清史学家分析得好,想谋官位的人大都走过李莲英的门路,但以慈禧贪权、喜怒无常的性格,就是李莲英也未必轻易敢去疏通。不过事情办成了,人们以为是李总管的作用,事情没办成,就是李总管不给面子,真真假假谁又能说得清呢?

光绪三十四年,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后,于宣统元年离开了生活52年的皇宫。总结来看,李莲英的服务受到了清廷的高度认可,当时内宫主政的隆裕太后,特准其“原品休致”(带原薪每月六十两白银退休)。李莲英死时,清廷还出1000两白银为他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一个太监做到这一步,夫复何求?又何必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