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巡抚刘铭传 在台六年创下六项中国之最
凡看过电视剧《*首任巡抚刘铭传》和《沧海百年》的观众,想必对刘铭传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正如姚永森先生在《刘铭传传》里写的那样,刘铭传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第二是保卫*、抗击法国侵略者;第三是担任首任*巡抚六年时间内开发和建设*。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曾参与镇压太平军,激战“捻军”,洋务派骨干,*省首任巡抚,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且编练新军,从事建设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为*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被誉为*洋务运动之父和*近代化之父。中国清朝末期的将军和大臣,是淮军重要将领。
早期经历
刘铭传,公元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于合肥西乡(今肥西县)大潜山麓的刘老圩。刘家世代务农,父刘惠,生6 子,刘铭传最幼,排行第六。儿时患过天花,乡里称“刘六麻子”。刘铭传11 岁时,父亲病故,随后大哥三哥又相继去世,其他几个哥哥各自成家,此后便与母亲周氏单独生活。母子相依为命,靠贩私盐为生。刘铭传性情豪爽,同当地青年人相处甚好。有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的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刘铭传向土豪警告道:“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乡民,否则,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见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狂笑道:“孺子还敢阻挡我吗?”刘铭传夺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头颅,跑回乡里大呼:“某土豪给我杀死了,你们要保卫家乡,就跟我来吧!”当即有数百名乡里青年表示拥戴。刘铭传便领着这些青年,在大潜山修圩筑寨,开始了团练生涯。
刘铭传画像公元1862 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鸿章受曾国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军。刘铭传同张树珊、潘鼎新、吴长庆等各领本部团练投奔。曾国藩对这批新募淮勇极为重视,所有器械粮饷的供应悉仿湘军,手订营制,亲到校场检阅,命刘铭传充任“铭字营”营官。“铭字营”中多为刘家子弟,刘铭传在营中职务最高,辈份也最高,其骨干将领皆为刘家子弟和刘铭传办团练中结纳的“同里敢战之士”,他们绝对服从刘铭传的指挥,成了刘铭传起家的重要帮手。
四月,刘铭传率领“铭字营”和张树声的“树字营”等淮军一起,从安庆乘坐外国商船驰往上海驻防。五月二十日刘铭传率部与太平军初次接战,先后占领杭头和新场两地,直迫南汇城下。此时,南汇太平军守将吴建瀛和刘玉林发生动摇,通过当地团练头目前来“乞和”。因吴建瀛还有所犹豫,刘铭传一面派部将前往刘玉林处联络劝降,一面与潘鼎新率部进逼城下,刘玉林乘机挟持吴建瀛出城投降。吴建瀛是安徽人,部下士卒也多是皖北籍,刘铭传以乡情、高官厚禄相引诱,将吴部驻南汇太平军1 万多人中老弱裁剪淘汰,收编为8 营,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实力。五月三十一日,刘又率部击退从川沙方向来攻的太平军,于第二天乘胜攻占川沙。刘铭传因此升游击并获赏戴花翎。
刘德凯饰演刘铭传同治七年(1868年),刘铭传奉旨督办陕西军务,因与其他官僚相处不和,愤于清*昏聩不公,又因积劳成疾,告病还乡闲居家中。
督办*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被清廷重新启用派往*。刘铭传在*时多次击败法军登台的计划,在沪尾大捷中最终使法军放弃登台。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将*从福建分离出来建立*省,刘铭传任*首任巡抚。
光绪十二年(1886年)他在台北设电报总局,架设水陆电线,全长700公里。同年设立商务局,樟脑总局,在沪尾设立官办硫磺厂。
光绪十三年(1887年)*设立煤务局,煤油局,机器锯木厂,为铁路提供枕木。
同年,台北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聘英德两国人为工程师,着手修建铁路,前后历时六年完成了基隆至新竹全长106.7公里的铁路,成为中国人自办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制定了以“兴造铁路为网纽、辅之以电线邮政”的新政方针。*给了他大鹏展翅的天地,了却了他修建铁路的一桩夙愿。
光绪十四年(1888年)创立新的邮政制度,比清*成立的邮政官局还要早八年。
将清初在*设的一府三县,增为四县。划疆分守,初具规模,奠定了今日*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六项中国之最
到1890年为止,刘铭传在任*巡抚的六年中(1885—1891年),创造了六项中国之最:
最早采用西式装备和操练方式;
最早上奏折倡修铁路;
最早在一省范围内推行全面改革并取得成效;
最早独立的邮政局;
最早的一条实际营运的铁路;
最早的经济特区计划——基隆煤矿承办章程。
他在*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改革涉及军事、行政、经济、生产、交通、教育、文化各个领域,范围相当广泛。多数都卓有成效。*的面貌焕然一新,推进*的近代化进程,刘铭传实为*近代化的先驱,此言不假。
刘铭传的眼光不仅仅盯在*上,他还希望“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从这点可以看出看,他绝对是有积极进步倾向的人。
然而,刘铭传的改革是在当时已经腐烂透顶的清*支配下进行的。在他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基隆煤矿经营问题上,由于触犯了旧*的原有利益,使他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种种阻力。不少人对他进行掣肘、攻击与诬蔑。光绪十七年六月(1891年),他不得不告病辞官而去。继任的*巡抚邵友濂眼光短浅,思想僵化,尽废刘铭传新政,清代所实行的惟一有计划、有成效的改革就此夭折。
刘铭传作为战略家、军事家,在*成功推行了改革,被誉为*近代化之父、工业化先驱者。他是清末洋务运动中具有革新思想、时代眼光和实干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
“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这样的赞誉对刘铭传来说,不为过。刘铭传是近代中国倡议建铁路的第一人,他的远见卓识被载入了史册。为纪念他的不朽业绩,台北的铭传大学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刘铭传在*妇孺皆知,“他是保卫、建设*的大功臣,*人民对他有很深的感情。”*人民这样说。
心系*
刘铭传二次隐居后,仍时时牵挂国防大事。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侵略军挑起了中日战争。刘铭传向朝廷上书奏战守之策。亟盼清廷能够重新起用他,但未能如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定,将*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不啻给刘铭传当头一棒,他忧思郁结,旧病复发。11月下旬,*军民抗日失败,日本侵略军占领*全部土地。消息传来,刘铭传顿时昏厥过去。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月,刘铭传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太子太保,谥壮肃,准建专祠。
刘铭传故居作为一名有爱国之心的沙场老将,最令他抱恨终生的是:自己抱病之身不能纵身疆场,冲锋陷阵;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呕心沥血经营多年的宝岛,被拱手割让。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是一种剜心之痛。有句话叫死不瞑目,相信刘铭传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