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卢杰巷战 美军六天战胜伊拉克军破除巷战阴影

费卢杰城市战

对抗方:驻伊美军VS伊拉克抵抗武装

时间:2004年11月2日—2004年11月8日,仅用了6天就攻占了“抵抗之都”

兵力对抗:(美)1万人,加上伊拉克国民卫队,合计约1.5万人;(伊)约3千人

伤亡人数:(美)共有38名美军阵亡,425人受伤 ;(伊)2000多名被击毙,上千人被俘。

●费卢杰城市战之前,美军对城市巷战一直心有余悸

1950年的汉城、1968年的顺化、1993年的索马里都是美军不堪回首的记忆。而就在费卢杰之战前十几天,舆论还普遍对美军地面部队强攻费卢杰心存疑虑,就连美军自己也承认“面临着自越战顺化战役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巷战”。可以说,美军做好了承受巨大伤亡的心理准备。

美军对城市巷战既十分重视,又心存顾虑。美军认为,“无论对城市居民居住地进攻作战的规模有多大,由何种部队或哪一级部队组织实施,都应把它作为最后手段,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加以实施”。所以急于用一场经典胜利为自己“正名”的美军也在不停地进行各种训练和演习,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多种战术配合美军拿下费卢杰

●战术之一:处晦观明----全面侦察法

及时准确的情报是巷战成败的关键。费卢杰之战,美军放弃了以往战争中过分依赖侦察卫星和侦察飞机的做法,除了运用各种技术侦察装备外,对伊临时部队提供的情报资料亦格外重视,力求通过多种手段,全面侦察反美武装情况。

美军一方面在作战前就向城中派出特种作战小分队进行侦察,引导部队突击和围剿。另一方面启用了伊军特种部队“沙赫瓦尼军”,充当向导并帮助美军甄别“*”。正是依靠“土洋结合”的方法,美军准确地掌握了费卢杰反美武装的一举一动。

●战术之二:斗乱不乱----“化整为散”法

城市战多为混战。费卢杰街道纵横,建筑物林立,战斗车辆只能沿街道机动,重装备不易发挥作用,多数情况下要与反美武装进行逐巷逐楼的争夺。加之城市作战本身就不便于战斗车辆机动,人员必须下车。因此,在战斗中,美军一般会集中8至12名士兵的绝对优*量对付1名敌军。

在作战编组上,美军更强调“化整为散”。在保持整体绝对优势的同时,以小分队战斗的方式确保其兵力兵器发挥最大效果。全面攻击发起后,由陆军和陆战队组成的美军主攻部队共6个营的兵力,从费卢杰北部6个点同时发动进攻。这种“多点攻击”的手段,在“化整为散”的同时,使各军兵种有效地联合编组,充分发挥了火力、突击力和防护力的综合优势。

●战术之三:投石问路----火力主导法

所谓火力主导法,是指地面快速突击和空中精确打击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火力作用,大量杀伤反美武装的有生力量。

巷战中,美军有着严格的火力区分。这些火力分工明确,实施密度大,对敌方保持了有效的火力威慑。在先期准备和外围战斗中,美军炮兵通过火力准备和火力急袭的方法,摧毁了许多城区外围目标。

随着美军进入费卢杰城区,炮兵火力则主要是支援下车步兵的机动和增援。而空中火力则以战术空军及陆航攻击直升机实施空中支援为主,主要摧毁已查明的重要目标,打击临时出现的目标。除空军外,甚至连今年7月赶到波斯湾的美海军“肯尼迪”号航母战斗群也为攻城美军提供了火力支援。

●战术之四:层层深入----逐渐逼近法

费卢杰一役,美军吸取了以前巷战的诸多教训,在战斗过程中并没有急于全线压上,而是非常重视先孤立后夺取,集中精锐击敌要害。即先以强有力的兵力突击和火力,*控制进出城市的道路,夺取城市周围的有利地形,孤立城市守敌,而后再层层深入,对城区发起攻击。

开战之初,美军夺取的费卢杰主要医院和横跨幼发拉底河的两座桥梁,就体现了该战术思想。通过对这两个重要地区的控制,美军将费卢杰一分为二,使东西两岸的伊拉克抵抗力量无法相互呼应,在切断了抵抗力量逃生之路的同时,牢牢地将其控制在费卢杰城区内。

●战术之五:因人制宜----“弃明投暗”法

为了打好这场巷战,美军十分强调扬长避短,即利用夜色的掩护及时调整兵力部署,充分发挥自己的夜战优势。

美军的夜视器材数量多、性能好、观察距离远,不但改变了昼夜间的差距,更实现了观、瞄、射击一体化,为实施夜间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整个战斗过程看,美军的许多行动都是在夜间进行的,攻击大多发起在凌晨。

●费卢杰之战,美军第一次成为巷战胜利者

在这样优越的战术条件下,卢杰城市战以美军全歼伊军守城部队、大获全胜而告终。费卢杰之战,美军第一次成为巷战胜利者,改写美军不善巷战的历史。

在攻占“抵抗之都”费卢杰之后,驻伊美军宣布共有38名美军阵亡,425人受伤;而被击毙的反美武装分子人数则多达2000多名,另外还有上千人被俘。仅从数字上看,美军与反美武装阵亡人数的比例超过1∶30。

在战斗实施过程中,美军比较圆满地贯彻了预先的战术布置,有力地控制了进攻节奏,从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战果。可以说,费卢杰一战彻底扭转了以往人们认为美军不擅长城市巷战的看法。费卢杰之战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城市巷战的经典,美军站在了胜利者的“领奖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