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为何没有割地条款 瓜分中国是下策
侵略头子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英国外务大臣、法国*以及奥国报纸都称:“义和团之事即可取以为鉴,‘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
19世纪起,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清朝的逐渐衰弱,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与瓜分。灭亡中国,将中国彻底变为他们的殖民地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为达到这一丑恶目的,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列强用坚船利炮迫使中国与他们签订了为数众多的不平等条约。从《南京条约》到《天津条约》,再到《马关条约》,列强从未放弃过对领土的蚕食,肆意割走了中国的大片领土。
然而,1901年,清**与英、法、美等11国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的《辛丑条约》却没有任何涉及割地的内容。为什么会如此?是列强大发慈悲吗?绝非如此。是中国民众的坚决抵抗吗?也不全面。那是为何?本文为你详细道来。
我们先从中国人民的抵抗谈起。1900年6月6日,英、法、德、日、意、俄、奥、比八国军舰指挥官在英舰“百人长”号上举行军事会议,决定采取一致行动,组成联军,侵犯中国。由于实力的悬殊,对于这场战争,列强是抱着发意外财的心理来的,认为“将作一趟十分顺利的行军”。英国统帅西摩尔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以保护各国使馆为名,6月10日,西摩尔率领两千人的侵略军气势汹汹地从天津强行西进,企图打入北京,叫嚣着要“在北京公使们那儿进晚餐”。那么战争是否如他所说?关于战争的详细进程,出于篇幅的原因,还是让我们从外国记者报道的“廊坊之战”中管中窥豹吧。
俄国《新边疆》报的记者德米特里·杨维茨基,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于1900年在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写下了战地日记--《八国联军目击记》,书中对廊坊之战有着详细的描述:“在廊坊,西摩尔远征军首次与中国官兵打了一个硬仗。上午8时战斗开始,先骑兵。中国的马队在后方步兵和炮兵的支援下,迅速逼向车站,但一遇到俄国的水兵排射,又迅速退回。马队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们绕过邻近的一个小村庄包抄过来,从右边进攻陆战队。但突然又碰上了德军,德军向马队开火,骑兵受阻后撤。随后,中国的步兵开了火,义和团也冲了上来,但遭到俄国水兵和德国军队的扫射。中国人的子弹都打得过远,联军的后备队吃了苦头,前锋损失不大。中午1时,战斗结束。这天晚上,西摩尔率领的联军开始总撤退。”从中可以看到,义和团虽然没有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占到便宜,但他们的顽强抵抗和坚韧还是给八国联军以沉重打击的。
廊坊之战仅是这场残酷战争的一个小小场景。同时,在大沽炮台,在天津城南的八里台,在海河东岸的老龙头火车站,在河西紫竹林租界,天津民众和清军爱国官兵们舍生忘死,与侵略者浴血奋战,总兵罗荣光及聂士诚将军等人英勇殉国。八国联军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疲惫不堪的境地。此外,山东、河北各地民众都参加到天津的战斗中来,阻止西摩尔率领的联军进犯北京。据史料记载,河北霸州民众列仗抵抗德兵,战死者300余人,束鹿县旧城民众,徒手与侵略军相搏,牺牲4000余人。八国联军进犯保定、唐山、张家口、沧州等地时均遭到当地民众坚决抵抗,损失惨重。在东三省,北起黑龙江畔,南至渤海之滨,到处都掀起了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瑷珲之战、北大岭之战,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中国军民在八国联军的枪林弹雨之下,没有畏惧,没有屈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侵略军展开了英勇斗争,让他们看到了中国民众反侵略的巨大潜力和不可侮的民族精神。
可以说,中国民众的英勇抵抗使侵略者陷入到了汪洋大海之中,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他们也开始从瓜分的梦幻中走出来。联军的统帅们不得不改变对中国时局的认识,发表了所谓的《大沽宣言》,其目的之一就是企图消除中国民众对“瓜分”的疑虑。侵略头子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英国外务大臣、法国*以及奥国报纸都称:“义和团之事即可取以为鉴,‘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也说:“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推行瓜分政策应当受到谴责”,而采用改朝换代或更换皇帝的办法“比瓜分更加没有希望,惟一实际的办法是保持清王朝的现势和现状”。以上列强对中国的种种认识,在八国联军侵略之前是极少的。这次侵略过程中所遭受到的抵抗,严重出乎意料,这迫使他们不得不真正考虑改变对中国的侵略政策。
如果说,中国民众的忘死抵抗打破了列强的美梦,是改变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因,那么列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则是没有瓜分中国的外因,直接促成了列强接受一个“完整”中国的现状。
列强本来各怀鬼胎,在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彼此争夺。占领北京以后,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显现出来并空前激化。其主要矛盾有俄日矛盾、英俄矛盾、英法矛盾、美国和其他列强之间的矛盾,其中英、俄、美、日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沙俄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利用八国联军侵华之机,俄国出兵侵占了东北三省。此举不仅触怒了日本,也损害了英美的侵略利益。日俄矛盾尤为突出,为了报复俄国,日本随即派兵进入朝鲜,以示对抗,同时积极寻找反俄同盟。英国对于俄国在华*的空前膨胀也感到极为不安,阻止俄国独霸中国东北是其远东政策的一个重点。但英国正忙于非洲的殖民战争(英布战争),无暇直接对抗俄国,为此,英国支持日本对抗俄国,在外交上日益与日本接近。
此外,列强对在华代理人的人选上也意见不合,围绕李鸿章和谈代表资格的问题争论不休。八国联军逼近北京之际,清廷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列强谈判。列强对此反应不一,沙俄为诱迫清廷承认它侵占东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认李鸿章代表资格,赞同与清廷议和,并提议立即撤出在北京的各国军队,开始议和。这一提议遭到法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对。英、德等国为索取更多利益,强烈反对与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政权开议,拒不承认李鸿章的代表资格。德国甚至与英国商定准备拘捕李鸿章,阻挠清廷与俄国的交涉,并提出以惩办慈禧太后、端王载漪等战争祸首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从而使和谈无法进行。各国的矛盾日益加剧,斗争更加激烈,甚至发生了大规模的士兵互斗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各国急于找出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早日同清*议和。美国作为“门户开放”政策的谋划者,向来的态度就是反对列强瓜分中国,主张维持原状,以利用其强大的经济优势逐步排挤其他列强,达到最后垄断中国市场的目的。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之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便再次向各国发出了“门户开放”照会,重申上述原则。英国虽企图垄断长江流域,但为了反对俄国独*国东北和法国侵占云南,也只能有条件地接受了此原则。日本为了打击俄国在中国东北的*,争取美国的支持,便在“门户开放”政策不影响其侵略朝鲜计划的条件下承认了这一原则。俄国方面,因其武装占领中国东北成为众矢之的,为缓解与其他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极力主张调整对华政策,尽管接受“门户开放”意味着放弃在中国东北已获得的特权,但最终还是有保留地接受了。这样,由美国倡导的以维持中国领土完整为前提的“门户开放”政策终于成了各国共同对华的基本纲领。同年10月,英国与德国达成保持中国领土完整的原则协议,并照会奥法意日俄美六国*,各国*均表示没有异议。同时,由于慈禧对列强极力示好,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列强态度也渐趋一致,决定“保全”慈禧,与清廷开议。《辛丑条约》割不割地的基本方案就这样初步达成了!
综上所述,列强并非没有瓜分中国的野心,而清*的腐朽也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但由于全国军民所表现出的抗击侵略之伟力,以及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迫使他们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由瓜分中国的政策改变为“以华制华”的政策。
列强虽然没有最终瓜分中国,但要求清*赔款4.5亿两,每个中国人负担一两的羞辱却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伤疤,以至于孙中山每每读到这一页都想哭。列强虽然没有最终瓜分中国,但以慈禧为首的清*却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列强在华的代理人,这与列强直接统治又有多少区别?李鸿章为了《辛丑条约》的签订两次大口吐血,并因此而速死,死后还不能瞑目,他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辛苦努力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