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损招 手段是放鞭炮让对手睡不着

翁同龢,光绪皇帝的老师,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也就是常说的状元,当时才26岁,可谓少年得志,然而,翁老师当年逐鹿科举考场,却也有些狗血的故事。当翁老师还是翁同学的时候,最大的对手是孙毓汶。孙同学来头不小,算是科场江湖的世家,他爷爷是大学士孙玉庭,他爸爸是尚书孙瑞珍,他哥哥孙毓桂是道光二十四年状元,讲这些只是想证明两点:第一,孙家人读书很厉害,孙同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自然也厉害;第二,混得好的人从来不会知足,总是有锦上添花的冲动,既然哥哥是状元,何不来个兄弟状元?

看看翁家这边的人口素质,也非等闲,翁爸爸翁心存也是大学士。两位同学学习成绩差不多,很难分伯仲,偏偏赶在同一年考进士,同一年殿试,可状元只有一个,从不会有双黄蛋,也不会有什么荣誉状元或者最受欢迎进士奖之类的安慰奖项。谁考第二都没面子。刘禺生所撰《世载堂杂忆》说,"是科状元,无第三人敢争,非两人莫属也。"

想法让对手睡不着

如果实在要找出二人的差距,那就是距离考场的远近有差距。清廷规定,考生在离殿试的前一夜,必须住在离考场不远的地方,例如可寄宿在朝门附近。这样规定可能是为了防止考生迟到。孙家住在离皇城不远的地方,翁家住得稍远。在这个时候,于是不正当竞争手段浮出水面。就在考试前一晚,孙家忽然邀请翁同学来吃夜饭,两家都是世交,翁拗不过这个面子,于是赴宴。这赴的虽然不是鸿门宴,但至少是不怀好意的宴。吃吃喝喝,聊天谈地,不觉就是深夜。孙家的人忽然很关心地说:"小翁,明儿个大早就要殿试,你赶紧回吧。"翁同学吃喝得累了,聊得也累了,然后还得三更半夜赶回家,也累。更累的在后头,翁同学回到家,倒头要睡,却不知道宿舍外面的人家有什么喜事,放了整夜的鞭炮,那时候还没有烟火管制,由他放去,"彻夜不断"。翁同龢一宿没睡。而他的竞争对手:孙毓汶。早在翁同学在他家吃喝聊天的时候,就熄灯就寝了,精神养得足足的。第二天天未明,入考场,孙同学精神抖擞。翁同学拿起笔来毫无精神,不由得心中长叹:"状元必属孙同学无疑了。"

翁同学正仰天长叹间,忽然想起袋子里还有一样法宝:两颗人参。人参不是作弊武器,考官未没收。翁同学将那人参当成齐天大圣的救命毫毛,拿起来往嘴巴里一塞,顿时,奇迹出现,《世载堂杂忆》记录:"神志奋发,振笔直书,手不停挥,一气到底。"反而超常发挥。此刻,全大清王朝的人们,哪怕是全地球的人们,都不能阻止翁同龢同学成为状元了。一气呵成之后,翁同学拿起试卷得意地笑一笑:"对不起,不管你们孙家用什么手段,状元是我的啦。"那一年,清王朝的状元是翁同学,孙同学屈居第二。从此,人们都称他"人参状元"。按照周星驰版唐伯虎的说法,这人参实在是考取状元,临场发挥,提神补脑,化险为夷,对付敌人暗算的考试必备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