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写了三次退位诏书的皇帝 宣统帝溥仪
宣统帝退位诏书共有三道。除了1912年第一道退位诏书外,溥仪于1917年的张勋复辟失败后,也颁布退位诏书,另外,1945年满洲国解散前,溥仪则再颁布第三道退位诏书。
第一次: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国体一日不决,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将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为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安闲,优游岁月,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第二次:
张勋復辟是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年(民国六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中国北京復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復辟。这是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第二次帝制復辟(第一次是洪宪帝制)。
1917年5月,黎元洪总统府与主战的段祺瑞国务院针对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府院之争。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美等支持黎元洪、冯国璋。黎元洪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黎元洪乃电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段祺瑞则欲利用他对黎元洪而支持其入京。6月,张勋率三千辫子军北上,14日入京。五月十二(6月30日),与陈宝琛等召开“御前会议”,密谋復辟,当天深夜,派兵占据火车站、邮局等要地,并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五月十三(7月1日),张勋同康有为等三百余人正式拥立溥仪登基,出御太和殿,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发布八道上谕,封黎元洪为一等公,授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张镇芳为内阁议政大臣,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易五色旗为龙旗,恢复前清官制。
张勋自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梁敦彦为外务部尚书、张镇芳为度支部尚书、王士珍为参谋部大臣、雷震春为陆军部尚书、朱家宝为民政部尚书;授徐世昌、康有为为弼德院正副院长;授赵尔巽等为顾问大臣;冯国璋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五月十四(7月2日),授瞿鸿禨等为大学士,补授沈曾植为学部尚书、萨镇冰为海军部尚书、劳乃宣为法部尚书、李盛铎为农工商部尚书、詹天佑为邮传部尚书、贡桑诺尔布为理藩部尚书。史称“张勋復辟”,因发生于丁巳年,又称“丁巳復辟”,也称“再造共和”。
消息传出后,全国舆论坚决反对復辟,声言讨伐,黎元洪拒绝合作,逃入日本使馆避难,电令各省出师讨伐,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于马厂誓师讨伐,五月十九(7月7日),南苑航空学校派飞机向宫中投下三枚炸弹,宫中乱成一团,讨逆军于廊坊击败张勋军;五月二十四(7月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溥仪批准张勋辞职,并宣布退位。张勋逃进荷兰使馆,转至天津租界。
復辟的骨干分子是陆军总长王士珍、步军统领江朝宗、警察总监吴炳湘、第十二师长陈光远、第十三师长李进才,及康有为、刘廷琛、沈曾植、劳乃宣等。
因张勋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引起孙中山在广州呼吁国会*南下,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发动护法运动。
第三次:
1945年满洲国解散前,溥仪则再颁布第三道退位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