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黄马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又有谁拥有它

咱从京剧里面一出很出彩的戏说起。

这出戏名叫《三盗九龙杯》,讲的是江湖绿林中事,人物全是英雄豪杰,情节起伏曲折,跌宕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大凡峰回路转,都铺平垫稳,全戏排场大、气度恢宏,许多富贵人家办堂会都喜欢点这出戏。

戏文开头是从康熙皇帝出猎说起:康熙皇帝在海子红门围猎,突遇猛虎,危急关头,绿林好汉黄三泰恰好路过。这黄三泰的飞镖天下闻名,飞镖出手,例无虚发,猛虎当场死亡。康熙皇帝死里逃生,心中高兴,赏赐了黄三泰一件黄马褂。黄三泰感激涕零,跪倒谢恩,并拍着胸脯说,日后皇家若有一草一木遗失,都包在他的身上,他必能找回。黄马褂原本是一件至高无上的御赐品,得此重赏,黄三泰忘乎所以得昏头昏脑地夸下了吞天海口。江湖人氏都眼羡他得到了黄马褂,听他夸下了海口,大不服气。侠盗杨香武第一个跳出来为难黄三泰,他施展空空妙手把皇家避暑山庄里的九龙玉杯盗走,从而在江湖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这出戏是从康熙皇帝赏赐黄三泰黄马褂演起的,所以又叫《庆赏黄马褂》。

绿林中人视钱财如粪土、视功名利禄如浮动。可是,这样一件黄马褂,竟然打破江湖的沉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那么,在清朝历史上,黄马褂象征着什么?

首先,马褂是旗人的一种服饰。旗人入关前,以渔猎为生,上山打猎、下河摸鱼,干的都是体力活,尤其是打猎,骑在马上,两臂抡圆,盘马弯弓,不适宜穿长袖大袍,为了施展身手方便,他们制作出一种轻便短小的服装,袖子只到肘部,下摆只到大腿,称为“马褂”(满语为“额伦代”)。

满人定鼎天下,得意之余,也称“马褂”称为“得胜褂”。

“马褂”人人都可以找裁缝制作来穿,“黄马褂”却不行。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在中国,自古以来,在阴阳五行说的影响下,玄色和黄色被认为是天地之色,即黄色最为尊尚。

黄色中又以“明黄”(其实就是“淡黄”)名贵,李唐以降,该色是帝王的专用颜色,其他人不能染指,否则就以觊觎皇权罪论处。

“明黄”色之外,贵族或宫妃可以用“金黄色”(即“深黄色”),平民则顶多只能用“杏黄色”(也即“红黄色”)。插一句,水泊梁山的“替天行道”大旗是用杏黄色布料制成而不是用明黄色,说明好汉们只反贪官不反朝廷,反得不彻底。

乾隆时期,平西将军阿桂征大小金川得胜归来,身上就穿着一件“得胜褂”,此后,人们争相仿穿。

那时阿桂穿在身上的是天蓝色的“得胜褂”,天蓝色即是那时的引领色。

但世风时时在变,很快,“得胜褂”就盛行起玫瑰紫色来。

再后来,乾隆的宠臣福康安喜穿深绛色(深红色),该色被人们称为“福色”,则“福色”又成为了人们向往的颜色。

到了嘉道年间,“得胜褂”已经在民间普遍流行了。

清朝皇帝出巡,所有扈从的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扈从也都穿上“得胜褂”,这是从保护皇帝的角度考虑,“得胜褂”轻便短小,一旦有什么不测,护驾起来方便。

这个时候,如果这前呼后拥的一大票人之中只有皇帝一人身穿“明黄”色衣服,未免行色难壮。于是乎,皇帝同意他们在帽顶后端插戴孔雀翎,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冬天为绸缎,夏天为纱)制成“得胜褂”穿在身上——当当当当!黄马褂也就由此登场了。

“明黄”色,那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颜色,现在我们也可以穿在身上了,是不是荣耀无限?

能穿上黄马褂的确是一件很得瑟的事儿,这些近侍大臣们高兴坏了。

不过,这种近侍大臣穿的黄马褂是没有花纹、图案的,也没有彩袖,用黑色纽绊,只能在履行职责时穿,非工作时间、非与皇帝同行不能穿,卸职了更不能穿。

因此,这黄马褂也称“行职褂子”、“职任马褂”。

此外,满人在马上得天下,清朝历代统治者都特别注重骑射训练。咸丰以前的皇帝每年秋季都要到木兰(今河北省承德市北400里处,现名“围场县”)举行为期20天的盛大狩猎活动。上面提到的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等等,在狩猎活动中可以穿黄马褂。但其他随从在皇帝狩猎过程中若有上佳表现也可以获赏一件黄马褂。这种黄马褂,被称为“行围褂子”。同样,这黄马褂平时也不能随便穿,仅仅在跟随皇上狩猎时才可以穿,否则属于违纪,将重罪论处。

以上两种黄马褂属于“职业装”,显摆时间有限。真正称得上地位仅次皇帝“龙袍”的黄马褂是“御赐黄马褂”。

京剧《三盗九龙杯》里面康熙赏赐给黄三泰的黄马褂就属于这一类。这类黄马褂,又称为“武功褂子”,是赏赐给建有特殊功勋的大臣的。

不过,这类“赐穿黄马褂”在道光以前并未存在过,慈禧执掌政权后就比较多见。经史家推考,“赐穿黄马褂”是咸丰以后才开始盛行的。也就是说,康熙皇帝是不大可能赏赐黄马褂给黄三泰的,毕竟,戏曲并不一定从原汁原味的历史演绎的。

道光以前,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文臣武将,一方面,大量奖赏真金白银,又是“封爵”、又是“赏赐”、又是“世职”,让臣子看到结结实实的实惠,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巴图鲁”勇士号、“赏戴花翎”等等一系列荣誉性的奖赏,让授受者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从而更加卖力卖命地替朝廷办事。

而到了咸丰时代,这些奖赏已经很滥了,你也“巴图鲁”,我也“巴图鲁”;你也“赏戴花翎”,我也“赏戴花翎”,原先的荣耀感在一点点减弱。

统治者就产生了另外奖赏黄马褂的想法。

果然,镇守外疆或在疆场作战立下战功的将帅蓦然得此奖赏,尊荣之外,更生一种自身是皇上“心腹”的感觉,“江南十载战功高,黄褂色映花翎飘”,便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

黄马褂的成本既低,收买功能又这么巨大,统治者从此开始大加赏赐。

为了郑重其事,赏赐时,先宣诏公布,然后让得赐黄马褂的官员骑马招摇过市,环绕紫禁城走一周,让天下人都知道某某某得到皇上了御赐黄马褂。

而且,黄马褂又与之前的“行职褂子”、“行围褂子”区别开来了,不再采用黑色纽绊,直接使用与黄马褂同色的纽绊。并特许拥有者可以在一切庄重或典重的场合穿。必要时,还可以见官大三级,文官见它下轿、武官见它下马,端的威严无比。

当然了,受赐的功臣绝不能怠慢黄马褂,必需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顶礼膜拜,不容许有丝毫的*。

为此,功臣们小心翼翼,不敢稍有差池。须知,功勋大臣因犯错而被皇帝收回黄马褂的人可不在少数——而在黄马褂被收回时,若被发现了有半丁点儿破损,你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很多对太平军作战有功的人都得到了黄马褂,比如说僧格林沁、左宗棠、李鸿章等等。

其中,李鸿章的那一件被永载史册。

事情是这样的,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的黄马褂马上被朝廷褫夺了。但为了跟日本人谈判,朝廷任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又将黄马褂御赐还他,让他穿着前往日本马关跟日本人谈判。

谈判过程中,李鸿章遭到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行刺枪击,脸部中枪,血染黄马褂。

李鸿章忍痛换下黄马褂,交随员保存,嘱咐不要洗掉血迹,颤声叹道:“此血可以报国矣”。

这件染了暗黑血迹的“黄马褂”现在就陈列在合肥大兴集李鸿章享堂的正殿内,满载着那年那月的耻辱。

黄马褂是这么一件稀罕物,却也有人对它不感冒。

这人,就是行乞为生,却以乞来之钱兴办义学的奇丐武训。

朝廷为了嘉奖武训的义举,授他为“义学正”,并加赏一件黄马褂。

对这样一件从天而降的大好事,武训却心静如水,拒不接受,依然穿着自己的破衣衫沿街乞讨去了。

武训不肯接受黄马褂,说明了武训不计荣辱、不追求名利,一切随缘,一切出自本心,品行高洁,值得世人尊敬。

而朝廷将黄马褂赏赐给一个乞丐,这也说明了黄马褂已经不再是近侍大臣和功勋大臣的专利了。

实际上,在慈禧太后统治后期,根本不需要立什么军功,只要你做了件讨慈禧太后欢心的事儿,就有可能获得黄马褂的赏赐。

胡雪岩只是一介商贾,慈禧太后心情舒畅,甩手就赏赐了他一件黄马褂。

慈禧太后看替她开火车的司机顺眼,也给该司机发了一件黄马褂。

太后您这么折腾,朝廷能不完吗?(来自我们爱历史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