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项伯都曾救过刘邦 但他却被刘邦杀了

项伯是刘邦的大恩人。不论项伯是为了张良这个基友,还是心怀对项羽的嫉妒,总之他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在砧板上的刘邦。如果没有项伯,刘邦必定身首异处,何谈以后的楚汉争霸,逐鹿中原。所以项伯对于刘邦的作用,甚至超越张良、萧何与韩信这汉初三杰。当然,过后当了皇帝的刘邦也没亏待项伯,刘邦册封项伯为射阳侯,并赐姓刘。其实在刘邦的戎马生涯中,还有一个人对刘邦的作用完全不亚于项伯,那就是季布的舅舅丁公。

刘邦戎马一生,曾出现过两次关乎性命的危急时刻。只要一着不慎,立刻一命呼呜。第一次危急时刻是在鸿门宴,项伯拯救了刘邦。第二次是在彭城大战,刘邦遭遇了起兵以来的最大惨败,几乎没有之一。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於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彭城大战,刘邦被项羽扒得几乎只剩下内裤,接着刘邦又被丁公追得差点连内裤都快保不住。当然,丁公因为刘邦一句“两贤岂相厄哉!”而最后放过了刘邦。如果不是丁公,刘邦已经见了阎王或者成为了项羽的阶下囚。论恩情,丁公对刘邦之恩绝对不亚于项伯。可是刘邦当上皇帝后,对于这两个同样重量级的恩情,给予项伯的是封侯赐姓,而赏给丁公的却是押成“喷气式”游街和斩首的下场。刘邦对于杀丁公给出的理由是丁公作为项王的臣子却私放项王的对手,这是对主子的不忠。因为丁公的不忠,所以造成了项王失去天下。

另外,在史料中我从未见过刘邦和丁公曾一起撸过串儿,也没见过他俩曾一起扛过抢、同过窗、嫖过娼或分过脏,更不会是刘邦欠丁公钱,丁公怕杀了他收不回债。所以,仅凭刘邦一句“丁哥,你我都是英雄,英雄何必为难英雄”的话,丁公就会放过刘邦而忤逆项羽吗?司马迁的这个说法会唬住你的智商吗?反正我不信!细思极恐,这里面的套路太深!陈平曾对项羽本人及跟着项羽干事儿的人做过一个总结性评价:“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项羽本人及跟着项羽干事儿的人在待人接物方面都很讲究礼数,对人很恭敬,而且都为人正直清廉。这是一群什么人?像陈平这样盗嫂受金的人,跟着项羽团队在KTV唱歌搞团拜会,永远只会点唱《你的温柔我永远不懂》。懂他的只会是刘邦,凡是“顽钝嗜利无耻者”,刘邦都是他们最好的知音哥哥。所以楚汉争霸,在某种角度上看,就是项羽所领导的春秋战国旧贵族阶级与刘邦所领导的平民与盲流阶级所争夺天下的一场战争。

我遥想当年丁公与刘邦相遇的那一刻,当丁公举起手中的刀时,刘邦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着丁公的大腿嚎啕大哭:“丁将军!丁英雄!请务必手下留情,饶我一命!我刘季攻打项王,那完全是受身边奸险小人的挑唆。现在我已经受到了严惩,我也知错了。、当丁公看到已经年过半百的刘邦,全身上下狼狈不堪而且还带着伤,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想他求饶,作为有旧贵族情结的丁公岂能下得了手!所以,丁公最终选择放过刘邦。因为此时此刻只有放过刘邦,丁公方能迈过自己心中的那道坎儿。

所以,刘邦杀丁公的真实原因也就水落石出了。项伯救刘邦,刘邦那是请求,当主公的范儿和面儿都没有丢掉,逼装得还是很足。但是丁公饶刘邦,刘邦那是哀求,形象节操被自己踩碎了一地。虽然时隔多年,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想起,心里仍然隐隐作痛。现在自己是皇帝了,这种毁形象碎节操的事情怎能让天下人知道。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现在丁公自己送上门来,岂有不杀之理!这应该才是刘邦杀丁公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其实,丁公根本谈不上对项王不忠,他了解项王,了解自己的团队。各路诸侯看见刘邦大败,翻脸比翻书还快,“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此时此刻的刘邦乃是孤家寡人,汉军也是风声鹤唳。如果项羽不是“点到即止”,而是继续穷追猛打,估计刘邦很快就要歇菜。可惜项羽并没有一鼓作气,终于让楚汉争霸进入了反复拉锯的战争状态,最后被拥有关中资源的刘邦拖死在了乌江。

项羽之败在于思想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他不知道他那套春秋战国旧贵族的传统已经在这个时代玩不转了。在这个时代,交战不需要“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更需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不是真想杀对手的亲人,而对手却叫嚣着即使杀了又有何妨,分一杯羹来。他单纯地以为可以用单挑来结束战争,却被对手嘲笑斗智不斗力。他以为彭城之战点到即止就可以震慑对手,而对手却可以在鸿沟之盟后背信弃义对他进行痛击。他认为贵族的称号只有世袭可以获得或者是懂得礼节的正直与清廉之人方可配之,却不知自己死后屠狗的、盗嫂的、赶车的、吹笙的都能裂土封王。自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时代已悄然过去,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所以毛爷爷写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