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皇后吴氏:史上唯一与皇帝修成金婚的皇后
按今人说法,夫妻自结婚之日起,共同走过25年的叫“银婚”,50年的叫“金婚”,60年的叫“钻石婚”。古人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0多岁接近80岁,活过70岁不算难事,但对于古人却往往是一种奢望。因为那时候,由于生活与医疗条件的局限性,加上战乱、瘟疫频发,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高,而且对于拥有至高无上控制权和支配权的皇帝爷们也不例外。
纵览中国2000余年封建史,也只有满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明太祖朱元璋、宋高宗赵构、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南梁武帝萧衍、东吴大帝孙权、汉武帝刘彻等聊聊无几的几位活过了70岁。再加上受“男尊女卑”传统思想的影响,“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刘备言),男人可“休妻”就如同脸上的青春痘想挤随时就挤,何况帝王之家呢?
皇帝与皇后要共同修成金婚,条件有三:一是双方都要长寿,都能活到70、80岁;二是双方还能够恩爱有加,白头偕老;三是作为母仪天下、后宫之主的皇后,要长期得到那位变心比变脸还要快的皇帝丈夫的认同、讨得他的欢心,同时要在面对全天下女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些条件对皇帝皇后们,尤其是作为女人的皇后来说,未免太过于苛刻了吧!乐奀翻遍中国帝王史,还真找出了一对、唯一的一对金婚皇帝皇后,而且他们差一点修成了钻石婚了。他们就是南宋皇帝高宗赵构和他的皇后吴氏。
宋高宗皇后吴氏(1114-1197年),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出生于北宋都城开封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此时的她压根没有也无法和当朝皇室扯上什么关系。而后来的史记却把她当皇后说成乃是“上天”安排好的。《宋史》上说到:在她出生之前,她的父亲吴近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看到一个小亭,匾额上书“侍康”二字,亭旁边有一株芍药,“独放一花”,花下还有一头白羊。
吴近醒来感觉很是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乙未岁(羊年)生下了“妍丽可爱”的吴氏。这种迷信的说法,只能说是在一个人发达后的一种刻意附会罢了!但是,她出生的这一年真实发生了一件改变宋朝命运的大事:公元1114年9月,金帝阿骨打率女真各部人马誓师来流水(今拉林河),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征战,十一月以仅有的3700人的队伍击败驻守在出河店的10万辽兵。
靖康元年(1126年),金国在灭掉辽国之后,立刻在北宋的边境处集结重兵,准备大举南侵,北宋的都成开封受到直接的威胁。曾以亲王身分孤身在金营中短期为人质的康王赵构,在当年冬天再受宋徽宗派遣和张邦昌一起出使金国再次求和,却在路过磁州(今河北磁县)时,被守臣泽宗劝住没有再次进入金营而是留在了相州(今河南安阳)。
次年初,金兵便攻破了汴京,北宋政权宣告结束,宋朝皇帝、大臣、宗室、新科状元等三千余人全部做了俘虏,包括赵构的正房邢秉懿、侧室田春罗和姜醉媚以及5个女儿一家八口也包括在内。这一导致北宋灭亡的事件史称“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后,制造“斧声烛影”这一历史最大悬案的宋太宗一股几乎全体被押解北上东北劳改去了,康王赵构成为唯一的漏网之鱼。一国不可一日无君,作为正宗血统的赵构在部将们的拥戴下,在当时的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市)仓促即位,延续宋朝政权,史称“南宋”。由于金兵追得紧,赵构的皇帝宝座还没坐热乎,就夹着尾巴携众放弃中原而一路南逃,苟且偷生之中却不忘恣意享乐,一路招纳美女。
建炎二年(1128年),吴氏在随军逃难途中有幸被赵构挑中入宫。这一年,吴氏刚刚14岁,比赵构小了7岁。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奔袭扬州,他狼狈渡江,经镇江府于当年九月逃到到越州(今浙江绍兴),次年将定都临安(今杭州),总算安定了下来。据传,金兵突袭扬州之时,赵构正在与宫女嘿咻,最终受惊吓落下不举之遗症。逃到绍兴,金兵终于不追了,有了难得的喘息机会,赵构又组织大规模选美活动充实后宫。
史载,吴氏英姿俏丽、胆略过人,“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无论赵构逃到哪里,吴氏一如既往地坚守在他的身边,坚定地做起了赵构的私人保镖。《宋史》记载:在赵构即位初期,她“常以戎服侍左右”,充当临时保镖。有一次,宫廷卫士因不满宦官的胡作非为,突然包围行宫,诛杀宦官,发生兵变。
闯进宫内的士兵“问帝所在”,吴氏不惊不慌,用智慧和胆略哄骗过去,帮赵构躲过一险。赵构对“能文能武”的吴氏另眼相待,“宠遇日至”,先是在南逃途中封她为和义郡夫人,跟着到了越州又进封才人,进驻临安府后将她进封为“婉仪”,旋又晋升为“贵妃”。从中可见,赵构对吴氏的信任不同一般。
除此之外,吴氏还擅长搞好婆媳关系。高宗的母亲韦太后从金国还朝后,由吴贵妃侍奉起居。吴氏体贴周到,“顺适其意”,饱受惊吓之苦的婆婆非常受用,对这个知冷知热的媳妇也非常满意。赵构称帝后,一直“遥”封远在东北五国城的洗衣院*金国皇室贵族官兵淫乐的正房邢秉懿为皇后。在韦太后历尽磨难回国后方知刑氏早已被折磨致死后,朝臣请“累表请立中宫”,吴贵妃便成了热门人选,韦太后“亦为言”,力挺吴贵妃。于是,绍兴十三年(1143年),吴贵妃正式被册立为皇后。
赵构曾经有一个儿子,即元懿太子赵旉,潘贤妃所生,靖康二年(1127年)所生,但遗憾的是三年后因宫女疏忽而受受惊吓致死。由于赵构在兵乱中不幸落下了不举的后遗症而逐渐失去了生育能力,尽管之后做了诸多努力但一直没有成功再育。至此,太宗一股基本绝后。无奈之下,赵构收太祖九世孙赵伯玖、赵伯琮为养子。后一并交吴皇后抚养。
而吴皇后对两个养子并没有“亲疏有别”,而是“视之无间”。因伯琮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堪当大任,吴皇后积极说服高宗将其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昚(shèn)。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不堪压力的高宗禅位于赵昚,是为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足足25年太上皇的赵构病死于临安宫德寿殿,时年81岁。
吴皇后的大度和大气也赢得了子孙们的尊重。当了皇帝的赵昚,对非亲生的吴皇后非常尊敬,不但上尊号为“寿圣太上皇后”,而且平时也是毕恭毕敬,拜见“如宫中仪”,对吴皇后的亲属也“推恩有差”。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赵昚让位儿子光宗赵惇,光宗即位后将吴皇后尊号更为“更号寿圣皇太后”;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当了五年太上皇的孝宗驾崩,七月心神俱疲的光宗又让位于宁宗赵扩而当上太上皇,宁宗正式尊她为“太皇太后”。但不论是孙子辈的光宗赵惇、曾孙辈宁宗赵扩,都对这位重量级的“祖母”、“曾祖母”敬重有加,并时时要聆听她的教导。庆元三年(1197年)十月,太皇太后吴氏病逝,时年83岁,谥曰宪圣慈烈皇后,祔于永思陵。
吴皇后经历南宋高、孝、光、宁四朝。这些皇帝都有一副好心肠,但就是软弱无主见,好在有她这么一位坚强的女人替他们撑腰。譬如当年光宗向奶奶讨教用人之道,吴太后深知政权交替平稳的重要性,也知道这个孙子很是平庸,所以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宜崇尚旧臣”。再如她过八十大寿时,对侍奉身边的嘉王赵扩“勉以读书辨邪正、立纲常为先”,为这位未来皇位继承人传授君王之道。
绍熙五年孝宗驾崩,光宗颓然病倒,朝廷乱成一锅粥,群臣奏请年逾八旬的吴老太后“垂帘主丧事”,她从大宋**出发,在“梓宫前垂帘”,然后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为帝。第二天,她又按程序册封嘉王夫人韩氏为皇后,然后马上撤帘,从而干脆利落地化解了这场宫廷危机。三年后,吴太后病重将逝之际特留遗诰,告诫后辈们“宜于宫中承重”,服哀五月,以日易月(也就是仅仅五天)。言外之意,是告诫她的“孝子贤孙”少来些虚的,多干些正事。南宋皇帝爷们个个平庸无能,只好靠女人撑腰来延续其政权了。
赵构皇后吴氏,公元1128年14岁入宫,自和义郡夫人、才人、婉仪、贵妃,直至皇后、皇太后位,到公元1187年赵构去世,两人共同走过了59年,比50年金婚还多了9年,离60年钻石婚只差一年。吴氏自公元1143年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到公元1197年去世,在皇后、太后位长达五十四年有余,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而实际上在吴氏封后之前高宗赵构身边就没有皇后(遥尊的原配夫人宪节皇后邢秉懿正在五国城忙着服侍金国男人呢!),自南宋在临安建都偏居一隅之时不久,吴氏便以贵妃身份统领后宫,如此算来吴皇后主宰南宋后宫、伴护南宋近七十年,但她没有成为南宋的吕雉、武则天或韦后,成为历史奇谈。惊奇诧异中,也让后人对吴皇后增添了无尽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