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元稹如何在《西厢记》中始乱终弃?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在红娘的帮助,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它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追求。曹雪芹在其名著《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为:“曲词警人,余香满口”。《西厢记》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男女之间爱情的营养。

说起《西厢记》,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是元稹假借张生的名义,写自己对崔莺莺一见钟情的初恋情缘,以及后来始乱终弃,抛弃了崔莺莺的故事,结局是个悲剧。这篇传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此后,该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

当《莺莺传》的故事流传了四百年以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的才子,莺莺成了争取恋爱婚姻*的女子,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旧故事开了新局面。

到了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的故事改为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厢记》。“王西厢”与“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旁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成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中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其实,被后人极力称道的《西厢记》,就是王实甫在经无数人加工的基础上撰写的结果。但已与元稹描述自己始乱终弃的初恋《莺莺传》有很大的不同了。

元稹,唐朝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他八岁丧父,由贤惠能文的母亲郑氏,亲授书传。十五岁以明经两科擢第,二十一岁初次在河中府任小吏。但登明经科仅获出身,还要再经吏部考试后方可入仕。因此,元稹遇见崔莺莺的时候,正准备进京应试。

首先,元稹在《莺莺传》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他性格温和而富于感情,风度潇洒,容貌漂亮,意志坚强,脾气孤僻。凡是不合于礼的事情,就别想让他去做。虽然已二十三岁(实际二十二岁)了,但还是个没有真正接近过女色的处男。为什么还是处男?他解释说:“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却留下了不好的品行。我倒是喜欢美丽的女子,却总也没让我碰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凡出众的美女,我未尝不留心的。凭这点,就可以知道我不是没有感情的人。”即我不是不好色,而是没有遇到绝色佳丽。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张生(即元稹,后皆如是)到蒲州游览,寄住在蒲州东面的普救寺中。当时,崔家母女将要回长安,路过蒲州,也暂住在这个寺庙中。崔家女儿叫莺莺,母亲郑氏是个寡妇。而张生的母亲也姓郑,若论起亲戚来,郑氏可算是张生的远房姨妈。这一年,发生军队趁乱进行骚扰的事变,乱兵对蒲州进行大肆抢劫。崔家财产很多,居住此处,不免惊慌。

此前,张生跟蒲州某将领有交情,就托他们保护崔家,因此崔家没遭到乱军的骚扰。过了十几天,杜确奉皇帝之命来主持军务,军队这才安定下来。郑姨母在堂中设宴感谢张生,并命崔莺莺出来拜见这位远房表兄,以谢活命之恩。过了好久,莺莺小姐未出来,推说有病。郑氏生气地说:“要不是你表兄的关照保护,你早就被乱兵掳走了,如今还讲究什么避嫌呢?”又过了好久,她才出来。穿着平常的衣服,也没添加新鲜的装饰,环形的发髻下垂到眉旁,两腮飞红,面色艳丽,与众不同。她坐到郑氏的身旁,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但崔莺莺的美貌仍然震惊了张生。这时,元稹二十二岁,莺莺十七岁。

张生从此念念不忘,心情再也不能平静,想向莺莺表白,却没有机会。莺莺的丫环叫红娘,张生私下里多次向她叩头作揖,趁机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下面的故事妇孺皆知:张生委托红娘递纸条,崔小姐回复说:“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信以为真,半夜*进了西厢房,却被莺莺训斥了一番,只好灰头土脑地回去了。正绝望间,几天后的一个夜晚,红娘携被子枕头来了,安置好不久,红娘就扶着莺莺小姐来了。这时的莺莺显得妖艳羞涩,和顺美丽,力气好像支持不了肢体,跟先前的端庄完全不一样。那晚,斜挂在天上的月亮非常皎洁,静静的月光照亮了半床。张生不禁飘飘然,简直疑心是神仙下凡。就这样,崔小姐在丫环红娘的牵线搭桥下,上了张生的床,元稹遂得尝心愿。可见,元稹是知道要搞定小姐,先要搞定小姐的心腹丫环这个道理的。

当张生委托红娘递纸条时,红娘问他:“你为什么不求婚?”这个自称不是登徒子的张生,说了一番凡不想承担婚姻责任的古今男人,至今都还在自欺欺人的一个借口:“我一见小姐就不能自持,数日来废寝忘食,只怕没有几天好捱的了。如果明媒正娶,又要纳采,又要问名,三几个月的时间,我可能会相思而死了。”

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张生“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和崔莺莺在西厢房颠鸾倒凤,上演了一场场午夜狂欢。期间,张生问过莺莺郑氏的态度,莺莺回答:“知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即我妈妈全都知道,已无可奈何了,因此想成全我们。

随后却没了下文,张生要去长安了,崔莺莺嘴里不说什么,却满面愁容。过了几个月,张生又来到蒲州,跟莺莺又聚会了几个月。显然,张生根本没有和莺莺成婚的意向,否则,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不能敲定呢?不久,张生考试的日子到了。临走的晚上,张生在莺莺面前忧愁叹息,莺莺已经知道将要分别了,忧郁地埋怨张生:“始乱之,终弃之。”随后,莺莺为张生弹一曲《霓裳羽衣曲》,可是还没弹几声,琴就发出的悲哀的声音,身边的人都听得哭了起来,崔莺莺突然“投琴,泣下流连”。急步回到了母亲处,再也没有出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出发去了长安。

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张生(即元稹)没有通过吏部的考试,一个人在长安寂寞难耐,又想起了崔莺莺,便写了一封信,连同一盒花胜、五寸口脂,一起寄给她。莺莺收到后,回了一封长信,在缕述相思之情的同时,也暗责了张生的始乱终弃。

张生把崔莺莺这封哀怨缠绵的情书拿给朋友看,他的朋友们也开始艳词淫声,意淫起来。朋友问他为什么要抛弃崔莺莺。张生回答:“凡是尤物,不害己,必害人。如果崔莺莺婚配富贵人家,凭借着娇宠,不成云不成雨,就会成为蛟成为螭,我不知道她会变成什么。从前商纣王,周幽王,拥有百万人口的国家,力量很雄厚,然而一个女子就能让他们亡国,就能让他们众叛亲离,死无葬生之地,至今仍被天下人耻笑。我的德行不足以战胜妖孽,因此只好克制感情,和她分手。”元稹就这样把自己始乱终弃的秽行,归罪给了一个无依无靠美丽而痴情的女子。

元稹在《莺莺传》中还记述:“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按《莺莺传》中的时间推断,“后岁余”,正好是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也是元稹依附新任京兆尹韦夏卿,并与其女儿韦丛成婚的时间。然后,元稹入秘书省任校书郎。

崔莺莺嫁人后,张生还以表兄的身份,想和她见面,崔莺莺却始终不肯出来相见。几天后,张生要走了,她写一首诀别诗:“弃我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情,怜取眼前人。”从此再无消息。

无独有偶,元稹的始乱终弃并非孤证。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也是元稹和韦丛成婚的第七年,韦丛卧病在床。其时,任监察御史的元稹,去成都出差。严司空为了巴结元稹,派著名女诗人薛涛去侍奉他。在妻子奄奄一息的时刻,元稹和比他大十一岁的薛涛如胶似漆,诗词酬唱,薛涛甚至把后半生的希望都寄托于元稹了。几个月后,韦丛病逝,元稹也离开成都回到了长安,薛涛的感情从此步上崔莺莺的后尘,且终身未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元稹悼念亡妻的诗。但元稹所写的,与所为的却不一致。就在写悼亡妻《遣悲怀三首》的同年,元稹在江陵府纳了妾。

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元稹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时年五十三岁。民间传说元稹是死于雷击。

一个一生薄行,始乱终弃的人,尽管身居高位,文采飞扬,但他始终是不会有好口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