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发吐脯制礼作乐的周公

周公旦(?~公元前1105年),又名叔旦、雅蛋,汉族,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母弟。因封地在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史称周公。

周公在周灭商之战中,时刻伴随周武王左右,帮他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灭商二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纪尚幼,于是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

周公听说后,便对太公望和召公奭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经过三年的艰苦作战,*平定,征服了东方诸国,又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还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周朝的统治更加巩固。

周公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召公爽在洛邑驻兵八师,加强对他们的监督。

另外,周公封小弟康叔为卫君,让他驻守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代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代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他嘱咐说:“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代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周公又把上述嘱言,写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作为法则送给康叔。康叔到殷墟后,牢记周公的叮嘱,生活俭朴,爱护百姓,使当地吏民安居乐业。

建都洛邑后,周公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统一土地规划,巩固并加强了周代的经济基础。

为了进一步巩固周朝政权,周公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

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政权的统治。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他曾“握发吐哺”来迎接贤士。周公对成王的关怀无微不至,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河里,对河神祈祷说:“现在成王还不懂事,所有的过错都是我造成的。如果要死,也是让我死啊。”成王竟病好了。

周公摄政六年,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乏,北面就臣位”。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有些害怕,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

周公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年老病终前,他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不久辞世。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