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最大的成功换回最大的噩梦

通过杯酒释兵权及之后的诸多措施,赵匡胤稳固了皇权的同时,也埋下了国家积贫积弱的种子。最大的成功竟换回来最大的噩梦,无论对赵匡胤还是对大宋朝,都是如此。

宋太祖赵匡胤篡取了后周帝国的**之后,对后周的旧臣一个不杀,全部予以提拔重用。仅凭此一点,就已经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政治胸怀和统治智慧。不过,仅凭此一点,还远远保证不了一个新建政权的稳固。

大宋帝国建立刚过百天,原后周的两员重将??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就因拒受新朝统御,相继在潞州(今山西长治)、扬州起兵*。

终于还是免不了要用武力解决。于是太祖御驾亲征,先下河东,再临淮扬。两场战事的规模虽然都不算很大,但也一直折腾到这一年的年末才得以平息,而伴随着征讨叛军的干戈号角,这个新帝国天空中刚刚浮起的一点儿祥和喜庆之气似乎也已散尽。唐末五代以来,无休无止的血腥杀伐、儿戏一般的改朝换代早已为世人司空见惯,而此时从大宋身上也找不出任何能成为长命政权的迹象,一个诞生于阴谋和兵变的国家当然随时都有可能风云突变,硝烟四起。

平叛归来的赵匡胤为此深为忧虑。他可不是五代乱世所盛产的那种一朝大权在握便只知纵欲行乐的愚鲁武夫,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帝王,他当然希望自己创建的政权长期巩固,而不要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从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帝国,到960年大宋帝国诞生,短短五十三年间,中原大地历经五代八姓十三帝(亦有十四帝、十五帝的算法)。

《水浒传》在开篇的楔子里引过一首小诗,“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正是对这段混乱历史的高度概括。宋人范浚在《五代论》中则将造成这种乱局的原因总结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从军中小校一步一步走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自然深深懂得兵权对于王朝兴衰的决定性作用。事实上,他自身的经历就是最直接的警示:后周皇帝曾视他为最亲信的将领,在皇帝眼中所有人都可能叛变,只有他绝对不可能叛变。而当他位高权重,结果正好相反。他自己的例子就足以使他对任何忠诚都失去信任,他必须防止这样的戏码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