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平定苗疆的背景 平定苗疆的评价

在清朝乾隆时期,乾隆在位时期共发动了十次战争,乾隆对外美称为“十全武功”。其中平定苗疆也就是平定大小金川先后发兵两次,讨伐金川土司。最终获得胜利,维护了西南边境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

平定苗疆的背景还得从秦朝建立的土司制度开始说起,土司制度是秦朝时期,秦王统一岭南之后,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通知,在边远地区实行土官世袭制,重用当地的旧贵族和有声望的少数名族进行通知,他们只需要定期向*进贡纳税,朝觐述职即可。

后来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下来,在元代时期,**在金川地区设立土司,令其镇守边疆,相互牵制掣肘,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因为边界或者土司继承权问题大动干戈相互仇杀。到了清朝,继续沿用留下来的旧制,但是他们借着朝廷的名号对邻邦发动战争并且*日涨,威胁到了*集权的加强。

在清乾隆在位期间,湖南贵州两地的苗族先后发动起义,朝廷也是先后派遣福安康等人出面镇压。从平定苗疆背景看似是一场镇压少数名族起义的一场战争,但是其实是乾隆皇帝为了炫耀军事实力的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并且在平定苗疆的战争中,由于战略和天时地利的缺失,损耗巨大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很小,尽管最后胜利了,并且维护了西南边境的稳定,但是后世的评价却是一场“惨胜”。

平定苗疆得胜图

平定苗疆得胜图,又名湖南战役图、乾隆十全武功记——平定苗疆战图册,是由记录了乾隆六十年间几次重大战役的十六幅组图,例如平定西南地区苗族人民起义,和《乾隆御制平定苗疆得胜图序》组成的。

平定苗疆得胜图的作者叫冯宁,是一名宫廷画师,擅长人物肖像和风景建筑,在嘉庆三年完成作品,版本为清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三年內务府铜版印制。

作品共十六幅图,纸张横为八十八厘米,纵为五十一厘米。每幅图上,乾隆皇帝都亲笔题写了诗文。在此画中,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刻画,例如山石的纹理和陡峭的山势,采用了皴法刻画。

皴法是中国一种传统的绘画方式,是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之一。并且以十分娴熟的线条技巧和细腻的刻画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景物的质感、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受了中国传统木版画的影响,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呈现头大身小的特点。

画中主要简述了清乾隆五十九年时,湖南、贵州的苗族人民在石三堡、吴半生等人的率领下起义。清*先后派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等出兵镇压。

那时的苗民起义是有三个原因的,第一点是当时清*对苗族人民采取的高压政策和歧视令人民生活困苦,第二是汉族的地主、奸商随心所欲地对苗族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第三是勾补苗寨石满宜起义之后,苗族人民想要报仇雪恨。

平定苗疆的评价

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褒贬不一。其中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平定金川战役先后用兵三次,出动了大规模的清兵前往镇压民族起义。

外界对于平定苗疆的评价也是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西南民族起义企图通过吞并邻邦扩大自己的*范围,与*抗衡是破坏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稳定,**派兵镇压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又有人指出,大小金川战役,极大的损耗了清王朝的国力,然而产生的效果甚微,之前由于战略和地形等因素一直鏖战两年之久,未能平息战乱,后来金川土司自动投降才平息战乱,但是随后再次发难,朝廷再次派兵围剿,损失惨重,国力受到重创,这也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平定苗疆是直接反映了土司制度的弊端,也反映了清王朝民族关系的不和谐。持续的战争对西南少数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也是不公平的。

总体来说,对于平定苗疆的评价我们应该更客观些,它虽然最后是“惨胜”,并且耗费了巨大的国力财力,但是这场战争保持了金川地区的稳定和统一,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交流。

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直接强化了清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之后改土归流给出土司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由汉族长官直接管理该地区,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保证了领土的完整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