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成人体癌变催化剂

目录:

第一章:“牛奶”人体癌变催化剂

第二章:人体癌变的六个表现

第三章:怎样吃才能预防癌症

牛奶不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品,而被一名英国科学家指出是人体癌变的催化剂?这是真的吗?有无科学依据,牛奶中的IGF-1真是致癌物质吗?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我们到底吃什么,才能防癌抗癌呢?

“牛奶”人体癌变催化剂

一名英国科学家简·普朗特的女教授日前呼吁:人们应该像远离香烟一样远离牛奶、奶酪以及任何形式的乳制品。

经她的研究调查发现,乳制品可称得上是人体癌变的催化剂——让女性罹患乳腺癌、男性遭遇前列腺癌的机会大大增高。在近日的一次有关饮食和癌症的讲座上,普朗特说:“我的建议就是,人们不要吃任何乳制品。将它们彻底从食谱中删除才是明智之举。”

60岁的普朗特教授在最近的10多年里,发作过5次乳腺癌。她惊奇地发现,在中国一些偏远农村地区,人们几乎不吃乳制品,那里乳腺癌的发病率也惊人的低。

普朗特开始猜测这两者中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她尝试不吃任何乳制品,5周以后,颈部的肿瘤开始发痒、变软直至最后病灶完全消失。由此她得出了乳制品是高致癌物质的结论。

她在研究中发现,乳制品中的化学成分就如IGF-1一样,导致机体癌变。牛奶中本身就有IGF-1,而且奶牛经奶制品工业选择育种后,产下的牛奶中IGF-1的浓度变得更高。在男性的血液中IGF-1的含量越高,越促进前列腺特殊抗原pSA的生成,而pSA是导致前列腺癌变的蛋白质。普朗特教授还说,鲜奶和乳制品中的钙会降低维生素D的活性,维生素D则是预防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变的有效物质。

IGF-1真是致癌物质?

IGF-1的全称叫做类胰岛素1号增长因子。可以用于促进奶牛产奶,最高可增产15%-20%。这样的牛奶被人喝进去,比普通的、没有用过这种激素的奶牛产的奶,人们摄入的IFG-1含量就高了,增加了数倍。研究人员对喝了此类牛奶的女性进一步的跟踪研究发现,她们患乳腺癌的概率确实高了一些。这个结果,使人们认为IGF-1是致癌因子,牛奶和乳腺癌有关系。但是现在还没有确实的证据说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本着作将致癌物质分成五个等级,来说明它们的致癌性,包括人和动物的致癌物质。比如黄曲霉毒素是被认定的对人致癌物质,当然也有对其他动物的致癌物质。但是IGF-1从来没有被上述着作提及,它甚至不是动物的致癌物质。

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所长邵志敏教授指出:所谓致癌物质,是由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学家一致同意作出决定,并列入“国际癌症研究中心”(WHO设在里昂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出版的权威性着作里。单凭一个人的遭遇和经历就认定牛奶致癌是不科学的,一定要做大量而严谨的对照实验来证明,包括临床的和动物的。

牛奶防癌确有其事

事实上,医学界早已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常服牛奶有健身防癌作用。营养学专家指出:牛奶不仅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素,而且在预防疾病和防癌抗癌方面是人体的天然屏障。

上世纪40年代,日本的研究机构在做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日本人的胃癌发病率较高,同时又发现,常饮牛奶的人群胃癌发病率最低。

美国科学家最近的实验表明:牛奶中所含的钙素,能破坏大肠内的致癌物质,使其分解为非致癌物而排出体外。在这一过程中,维生素D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天喝两到三杯牛奶的人,其钙和维生素D摄入量较之不喝者要高出3倍以上,可使患癌的危险性减少1/3。这是美国圣地亚哥医学院对2000多人进行了20年跟踪研究得出的结论。

芬兰研究人员在对10000名15岁以上女性进行24年的追踪调查后发现,饮用牛奶最多的人患结肠癌的可能性最小,因为有一类乳糖能促进抑制癌症的有益细胞生长。

据研究证明,牛奶脂肪中富含抗癌物质CLA,因此多喝全脂奶的人不容易得癌症。

CLA能抑制多种癌细胞,还能阻断致癌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对预防乳腺癌特别有效。研究还发现,如果从婴幼儿时期开始一直摄入CLA,可以终生起到保护作用;而在已经接触了致癌剂之后再摄入CLA,就需要终生不间断地补充,才能发挥预防癌症的作用。

此外,牛奶中所含的维生素A、维生素B2等对胃癌和结肠癌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且牛奶中含有多种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免疫球蛋白抗体,也有防癌作用。另外在酸牛奶中还含有一种酶,能有效防止癌症患者因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所引起的副作用。

人体癌变的六个表现

癌变并不是即刻发生的,而是因病变处的正常细胞发生不典型增生,逐渐演变而来。

常见癌变的先兆有:

①口腔白斑。是口腔癌的先兆,患者感觉局部有粗涩感,肉眼可见白色斑块,多发生于唇、舌、腭、龈等部位。

②胃息肉。常有上腹部轻微疼痛和不适,95%的病人有胃酸缺乏或低下,并有恶心、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同时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血便。

③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病人吞咽食物时,胸骨后隐痛、烧灼或有异物感。在食管镜下用染色法,可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提示是食管癌的癌前表现。

④肝部病变。患有乙肝、丙肝或有肝硬化史,且病史达10年之久,如突然出现肝区隐痛、口干、失眠、牙龈及鼻腔出血,伴上腹胀满及肝区不适;全身关节酸痛,尤以腰背部明显,伴厌食、烦躁;反复腹泻,伴消化不良和腹胀,逐渐消瘦,需警惕癌变的可能。

⑤外阴白色病变。发生在女性外阴部,皮肤干枯、萎缩、颜色变白,感觉瘙痒和烧灼,尿液浸渍外阴病变处有剧痛,需考虑癌变的可能。

⑥增生性子宫内膜病变。多见于未生育或不育的年龄较大的女性,并且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绝经期推迟,绝经前和绝经期月经紊乱,上述症状需考虑子宫癌的可能。

副标题#e#

怎样吃才能预防癌症

医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类致癌的因素很多,不是单一的食物就会引发癌症,相对地,也不是靠单一的食物就可全面预防的,需要日常均衡摄取食物,来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与机能。

从临床上看,确实有些癌症的产生与平时的食物摄取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常吃腌渍的食物,可能会造成胃癌;吃槟榔可能引起口腔癌;如食物保存不善发霉则可能产生黄曲毒素造成肝癌,等等。

流行病学的资料表明,饮食习惯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密切关系。特别在移民研究中,日本人移民美国夏威夷后,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癌的死亡率在第二代明显下降,与当地的白人相似,而结肠癌死亡率明显上升。细胞及分子生物学资料表明,某些营养素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分化,抑制癌基因的表达等,说明营养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

最新研究表明,不仅是牛奶,只要营养适当均衡,一样可以降低罹患癌症的机率。例如,红肉、多脂肪食品及油炸快餐食品(如炸马铃薯)等尽量少吃,并少抽烟、喝酒等,均可以降低15%-20%的致癌几率。

结语: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饮食中应该避免红肉、多脂肪、油炸快餐食品及腌渍的食物,尽可能的少吃或不吃。(文章原载于 《健康导报》,作者:刘毅然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