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洗澡频繁吗?官员竟然还有洗澡的假期

大多数人总是认为古人没有现代这么便利的条件设施,所以很少洗澡。但其实,古人对洗澡一直都持着重视的态度。

古人把洗澡称为沐浴,从当时象形文字的图案来看,沐是一个人举着一个木盆,浴则是一个人坐在一个器皿里。由此可见,沐在古代是洗头发的意思,浴则是洗身子之意。在等级比较森严、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会,洗澡被赋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盘铭文》里的这句便是对洗澡最简洁有力的诠释。

西周时,官员沐浴之后才能去朝见天子,以示尊重与忠诚。在汉代,*还专门为洗澡设定假日,时隔五日一天,这天所有的官员都要回家沐浴。正如《海录碎事 臣职官僚》所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而到了唐代,洗澡日则由五日一天改为十日一天,称为"休浣"日。

如果有客人来访,主人是要提供给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环境,以显出对客人的尊重。《周礼·仪礼聘礼第八》中记载的"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便是这个意思。

但对于古时候的穷苦人家,洗澡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热水不易获得,靠近水源的话,水倒是好解决,但是烧水用的火却是个难题...

古人烧火只有用柴,而柴需要花时间精力拾取,或花钱购买,对于很多穷苦人来说,日常生火做饭使用的柴已经是勉强维持了,根本没有余力余钱去获取烧洗澡水用的柴,所以洗澡的频率自然就降低了。

至于洗冷水澡,由于古代的穷苦人因为营养不足体质本就差,所以即使是在夏天,洗冷水澡也很容易生病。而古代的医疗水平的限制,也使得在没钱补充营养购买药品的情况下,一点小病也能要人的命,所以在古代,洗澡这事,也是因人而异。

古人比我们想像中讲卫生多了。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现在的公务员哪有这待遇?更有人因为喜欢洗澡而著书立说,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沐浴经》。古人洗头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无患子”来洗头。

远古的人们,只能到江河湖海洗澡。在洗涤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来还干净。于是泥土成为最早的清洁剂,当手沾油脂时,用泥土揉搓,再用水清洗,油污很容易去掉。

古代人洗头发的有皂角或者猪苓。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卫生的多,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海录碎事臣职 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头用淘米水,称这潘。如《左传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遗之潘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