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刘邦杀功臣真实谜底究竟是怎样的?
还记得越王勾践成为霸主之后,范蠡说过的一句话么?“鸟惊弓藏,兔死狗烹”,直白的说就是没有了用武之地,那就抛弃你。当然,这种行为一只被世人所唾弃。然而,开国皇帝杀功臣的事件经常发生,也不用太奇怪,真正意义上的杀功臣的皇帝只有两位:刘邦和朱元璋。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位皇帝都是平民出生的,是否有点可笑。在这里我们先放下朱元璋暂且不提,主要来说说刘邦杀了那些功臣。
汉高祖刘邦杀的第一位功臣,也就是大家说的最多的韩信。韩信原本是齐王,后来改为楚王。在他当楚王的时候有人告他谋反,刘邦用计把他抓了。刘邦抓了韩信后并没有杀他,只把他降为侯,并软禁起来了。应该说刘邦并不想杀韩信,要是想杀,这时是最好的时机。刘邦很忌惮韩信的军事才能,但是只要韩信没有军队,他就是安全的,也就没有必要杀韩信了。但是韩信一心想当王,他不甘心做个侯,对刘邦不满也是理所当然的。真正导致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他家里出事了,他的一个家将告发他谋反,这时刘邦在外平叛,吕后跟萧何合谋把韩信杀了。韩信有没有谋反已经诤论了两千年了,说不清白了,无论如何刘邦对他的死不能负全责。
刘邦杀的第二个大功臣是彭越,应该说彭越的死确实冤。大体经过是刘邦平叛,向彭越征兵,彭越出兵但不是自己带兵,刘邦骂了他几句(彭越不在场)。本来刘邦骂人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要是樊哙周勃这些人听了根本就不会当回事。但是彭越以前没挨过刘邦的骂,他听说后吓坏了。彭越一害怕他的仇人就开心了,跑到刘邦那里告彭越谋反,于是刘邦就把彭越抓了,后来经过一些周折最后彭越被杀。彭越的冤刘邦是知道的,这一点没有疑问,但是彭越有没有错?
刘邦杀的第三个功臣是英布。彭越死后被剁成肉酱,还给每个诸侯王送了一碗,意思是告诉他们谋反的下场。这碗肉酱吓着一个人,那就是英布。于是英布开始加强戒备,防止刘邦偷袭。恰好这时英布后院起火了,一个大臣叛逃到刘邦那里,诬告英布谋反。刘邦虽然不太信任异姓王,但是他并不相信英布会谋反,他把叛逃过去的那人关了起来,派人暗中调查英布是否谋反。这一下问题就出来了,英布早已是惊弓之鸟,又发现刘邦在调查他,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就起兵*了,最终战败被杀。英布谋反是事实,他的死主要责任在他自己。
其实刘邦杀的功臣主要就这几个,其它的比如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都是老死家中,虽然曾经怀疑过萧何,但是最终也没有拿他怎么样。樊哙差一点被杀,那是他们的家事。刘邦最终是除掉了异姓王,而对于侯,他基本上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始终看不起他的王陵和曾经背叛他的雍齿。
在刘邦除掉的王中,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前面已经说了。剩下的第一个是燕王臧荼,这是项羽封的王,后来*,兵败被杀。第二个是韩王信,因为抵挡不住匈奴人的进攻投降匈奴,最后被刘邦的军队击杀。第三个是赵王张敖,刘邦的女婿,因为手下的大臣谋杀刘邦,最后被降为侯。第四个是后来的燕王卢绾,因为私通叛将,事发后逃往匈奴。
刘邦在位期间有两个异姓王没有被杀,也没有被废。一个是衡山王吴芮,是项羽封的王,刘邦改封为长沙王;另外就是自立的南越王赵陀,也没有杀。
现在我们再说被刘邦所杀和废除的王,只有彭越是真正的冤。韩信被降为侯跟张敖降为侯本来是相同的处罚,但是结果是一死一生,除了张敖是刘邦的女婿以外韩信自身是否也有错?其它几个王又有哪一个又没有犯杀身之罪呢?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王的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人告发他们谋反,其中韩信是两次被人告发(第一次他是楚王,第二次为淮阴侯);彭越也是两次被人告发,其中第二次是吕后指使的,说彭越死得冤就冤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这是能随便告着玩的吗?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在这些事件中刘邦没有责任。在众多的功臣中只有王出轨而侯都很本份,这本身就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西汉初年,王与侯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王国是国中之国,王可以合法地拥有庞大的军队,比如楚国,战国时楚国的军队最多超过40万人,项羽时30万人,韩信至少可以(实际上还没有)组织20万人的军队。请注意:这是一支合法的正规军!刘邦出征匈奴的总兵力也只有40万人,这其中还包括从其它诸侯国征调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忽略诸侯王对*政权的威胁?相比之下侯的威胁就小得多,第一功臣萧何经过多次加封也就一万二千户,按每户五口人计算也就六万人口,只有一个县的大小,因此刘邦对侯也就不需要怎么防范了。但是对诸侯王,他丝毫也不敢懈怠,这就造成了*与地方的隔阂,为异姓王的*直至履灭埋下了种子。
如果再联系刘邦之后的文帝、景帝和武帝三朝诸侯王*的历史,可以看出分封*是这一系列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刘邦之前分封*最成功的是西周王朝,但是我们要知道,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只有一个县的大小,根本威胁不了周王的统治地位;到东周时期,诸侯国甚至比天子之国还大,导致周朝统治名存实亡,天下进入了长达550年的混战状态。在刘邦之前的项羽也因为诸侯王的*最终失败,刘邦所面临的问题与项羽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刘邦有前车之鉴,处置得当,最终巩固了大汉王朝。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详细的看看韩信。玩过英雄杀的朋友都知道,韩信有一个绝招就是攻心,这一招不是游戏随便乱想的,孙子言:攻城为下,攻心为下。韩信是兵仙,他的攻心就是兵法。说得好像有点远了,我们回到原点。韩信被告发,刘邦诱捕韩信,当韩信被刘邦逮住的时候愤恨的说出了“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话。这也成为了刘邦滥杀功臣的铁证。你看,汉高祖刘邦刚刚登上皇帝宝座,就迫不及待地杀掉汉王国第一号功臣楚王韩信,刘邦因此蒙上了千古骂名。
其实当时,刘邦并没有杀韩信,只是把他降为淮阴侯。又其次,韩信所说的这一句话,并不是韩信的首创。而是韩信引用前代越国的范蠡大夫给他的朋友文种大夫的信中说的话,他又作点引伸。范蠡的原话是:“蜚(古字,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范蠡批评越王勾践长着一个长脖子,尖嘴巴,只可与共患难,不能与共欢乐,劝文种赶快跑走。韩信增加了一句:“敌国破,谋臣亡”,敌国指西楚,谋臣指他自己。文种因为没有听范蠡的劝告,而被句践赐死。韩信在这里自比为文种,将刘邦比为越王句践。
其实韩信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范蠡深知越王句践之为人,因为他曾与句践同在吴国为奴好几年,朝夕相处,深知勾践之为人,所以他才能说出那样的话。但是韩信了解刘邦吗?韩信与刘邦在一起的时间几乎是屈指可数,他对刘邦并不了解!同样,韩信也不是文种。文种对句践可谓终生不逾,忠心耿耿。文种在越国所起的作用有点象萧何,坐镇后方,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协助勾践报了深仇大恨。萧何也是受命镇守后方,使刘邦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对付项王。但两人的结局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萧何荣宠一世,惠及后代;文种功高见忌,不得善终。
刘邦和句践不完全一样,刘邦以一介亭长举兵抗秦,而汉王,而汉帝;勾践以一国之君,而为奴,而复国。勾践功成名遂而骄奢,而败亡;刘邦功成而不居,致力于长治久安之道。刘邦不是那种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