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廉吏郑侠 号一拂居士 因不愿同流合污被贬

福清市区老街区有一条横贯东西的主干道,名曰“一拂街”,还辟建了“一拂公园”,园内有尊一拂先生塑像,供人瞻仰——这是福清人民为纪念福清宋代的廉吏郑侠而特别命名的。当年,郑侠因不愿同流合污被罢官返融时,行李中除了旧衣裳、书籍外,唯一的“奢侈品”便是一把用牛尾毛制成的尘拂,而其“一身干净,靠的就是这把尘拂常常拂拭”。

郑侠(1041年~1119年)是福清西塘人,自号“一拂居士”,宋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授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宋熙宁二年(1069年)由时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推荐,他出任河南光州司法参军,在任3年,清冤狱去弊政,被百姓称为“大青天”。郑侠生活简朴,布衣素食,以步当车,常说:“(我)于国无功,于民无利,华衣美食,与盗何异!”

宋熙宁五年(1072年),郑侠因向王安石报吿各级官员以变法之名侵害百姓弊端,被贬为不入流的京城安上门门监。

宋熙宁六年(1073年),光州蝗害不断,天无滴雨,路尽饿殍,饥民*,纷纷流入京城。见此情景,郑侠忧心忡忡,慨然画就一幅《流民图》,并写成《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王安石停止新法,但中书省拒绝向上传达。情急之下,郑侠顶着欺君的罪名,把《流民图》假冒成边关急报交给银台司,直接呈送宋神宗。宋神宗展视《流民图》后,夜不能寐,第二天早朝时下了“责躬诏”,罢去方田、保甲、青苗诸法,百姓感念不已。

奸臣吕惠卿窃居高位后,“尽复新法”,郑侠“持之愈坚”,又取了唐代魏征、姚崇、宋璟、李林甫、卢杞、杨国忠形象分别画成两轴,各标题“正直君子*之臣图”“邪曲小人容悦之臣图”进呈。吕惠卿大怒,以“擅发马递罪”,将其放逐英州(今广东英德县)。到任后,英州“官方”给郑侠安排的是一间即将倒塌的僧房,但当地百姓早闻其大名,不仅集资为郑侠建了新住所,还纷纷让子弟跟随郑侠读书。在英州任官期间,郑侠多有惠政,受到百姓拥戴。

郑侠被放逐英州后,虽然又两次遇赦复用泉州教授、将作郎,但他深感官场之险恶、政治之腐败,坚决不与当朝的蔡京等权臣同流合污,宋大观元年(1107年)被列为“元佑党人”而遭罢职还乡。

郑侠被罢官返回家乡福清时,蔡京等人想进一步迫害郑侠,便指使手下人验示郑侠的行李,妄图找到郑侠纳贿的证据。不料行李中除了旧布衣、书籍和郑侠写的诗文稿外,唯一值钱的就是一把用牛尾毛制成的尘拂,弄得蔡京手下人十分狼狈。当时,郑侠意味深长地对这帮人说:“我一身干净,靠的就是这把尘拂常常拂拭。请告诉蔡大人,他身上积尘太厚,怕是一时半会拂不净了!”

回乡后的郑侠闭门谢客,静心读书,直至辞世。

对于家乡出了郑侠这样刚直不阿、为官清廉、将百姓疾苦记挂在心间的好官,世世代代福清人深感自豪,不仅把他居处西塘称为“郑公坊”,还专门修建了纪念祠——一拂先生祠。明代内阁大学士叶向高为一拂先生祠撰题了一副对联:“谏草累千言,终信丹青能悟主;归装唯一拂,始知琴鹤也妨人。”当今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

昨日,福清市社科联副主席林秋明在谈到郑侠时感佩不已,他说,郑侠一生不畏权贵、情系乡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同时,他忠君爱国、耿介绝俗,“以俭素清廉自持”,符合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林秋明表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儒家思想的要义——仁、义、礼、智、信,郑侠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普通官员,能信守儒家传统,将个人操守、价值观念与主流方向相结合,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正是当今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可以说,郑侠是“扬荣抑耻”的实践者,对当今*的价值取向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