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第一人”许衡 敢叫枭雄忽必烈执行汉法

许衡(1209年~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人。元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嘉定元年(1208年),他的父亲许通和母亲李氏为躲避金兵之乱,迁徙到新郑。次年,许衡出生在城西阳缓里(今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

幼有异质 敏而好学

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原来叫“阳缓里”。据当地村民讲,南宋嘉定年间,中原一带兵荒马乱,百姓们纷纷背井离乡、四处奔逃。公元1208年,从河南沁阳县逃来一对许姓年轻夫妇,落户到“阳缓里”村。次年,许家妇人生了一个男孩儿,起名叫仲平。仲平幼时活泼可爱,聪明伶俐,街坊邻居都很喜欢他。仲平五六岁时,喜欢在夏天的夜晚里纠缠着父母讲故事,教他数星星、看天象。仲平特别喜欢天象,传到村里有学问的人那里,大家都说:“这孩子真灵气,有点像东汉时的大科学家张衡。”于是,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为了激励仲平,他的父母便给他改名叫许衡。

许衡从小就与众不同。七岁时入学,曾问老师为何要读书?老师答曰:“为了考科举。”许衡又问:“仅仅是这样?”老师大为惊异。以后每次讲书,许衡都要问个究竟,以致老师对其父母说:“令郎聪敏过人,我不能胜任,请别求名师。”辞馆而去。像这样连换了三位老师。长大后许衡更加好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他曾在一个算命先生家中看到一部解释《书经》的书,便手抄回来细读。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得到一部王弼注释的《易经》。当时虽兵荒马乱,许衡仍坚持日读夜思,且身体力行。由于许衡勤学苦读,加之天资聪明,在很年轻时就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并曾与窦默等人一起讲程颐、朱熹的理学,名气逐渐大了起来。

义不食梨 传诵千载“孔融让梨”的故事流芳百世,而许衡“义不摘梨”的故事也已传诵近千载。据《元史》记载:一个夏季,许衡路过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口渴得十分厉害,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处梨林,树上梨长得正好。同行的人于是争相摘梨、以解口渴。但唯独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人们吃着梨,问许衡为何不摘而食之?答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许衡对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从山东迁转到河北,人们见他有德行,都愿意跟随他。

动乱平定后,许衡来往在河、洛之间,从聊城姚枢那里得到落程氏和新安朱氏书,受益匪浅。不久就住在苏门山(今新乡辉县百泉),与姚枢、窦默互相切磋,研究学问。凡是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食货、水利等,无所不讲,慨然以传播道义为己任。曾对人说:“天下不能一天没有纲常。如果官府不承担这种责任,那么我们就要承担。”

于是,凡是婚丧嫁娶,一定依据礼仪来引导乡邻,人们竞相前来学习。家庭贫困,自食其力,粟米熟时就吃,粟米不熟时就糠核菜茄,泰然处之,读书声声如金石传出窗外。有了余财,就分给族人及贫穷的学生。别人有所赠予,哪怕一分一毫不义之财,也决不接受。姚枢被招入京城,把雪斋让给许衡居住,许衡拒不接受,下令留守的人自找住处。庭院中水果熟透坠地,小孩子从那里过也目不斜视,连他家里人也教化成这样。

忽必烈 五请许衡出山

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召许衡北上授为国子祭酒。时国学未立,只是空名,不久便辞职还乡。

三年,复应召入朝,因病滞居燕京,至元元年(1264年)辞归。

至元二年,忽必烈以朝中文臣都称誉许衡才学,下诏再召。许衡闻命即赴,任中书省议事。

三年,召至上都访问政事,因奏上《时务五事》疏,提出“立国必行汉法,为政必因先王之道”,得到世族嘉奖采纳。

四年,告病还。不久,复召入,参与议定朝仪及内外官制,多“尊用汉法”。

七年,授中书左丞。当时,忽必烈正急于财用,儒者论政多不合其意,专一信用平章政事回人阿合马,使领尚书省六部事,总理全国民政、财赋。许衡劾阿合马专权,不听,于是请求解职。

八年,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使主教育;许衡的弟子王梓、刘季伟等12人来京城伴读,为斋长。又用小学、四书及所著《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亲自讲授,让蒙古弟子们既学古书又习礼仪、会算术,使他们懂得“三纲五常为人生之道”,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位至卿相,为一代名臣”。但权臣以学校非急务,读书为无用,不及时供应国学廪膳,诸生多离去。十年,许衡知很难有所作为,辞归怀州。

十三年,再召至大都,命与王恂、郭守敬商定历法,仍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许衡与郭守敬研制出仪象圭表,在全国设置了二十七所观测台。经过数年实际观测,于至元十七年(1230年),编成新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又一次重大改革,皇上赐名为《授时历》,颁行天下。《授时历》定一年为365.2425日,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却比它要早300年。

十七年(1280年)六月,授时历成,许衡因病请求告老还乡,次年去世,享年73岁,葬在祖籍(今焦作中站区李封村)。大德元年(1297年),谥文正。至大二年(1309年),封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仁宗下诏祀孔子庙廷。延佑元年(1314年),仁宗又下诏在京兆设立书院,提供土地满足开支,名为“鲁斋书院”。

“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7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做官,又八次辞归故里(忽必烈继位后为五进五出),躬耕桑农。”新郑市志办靳录说。

许衡作古后,被后人誉为“元朝一人”。

听说许衡与世长辞,新郑“阳缓里”的男女老少都悲痛万分,三天三夜哭声不绝。为了纪念许衡,“阳缓里”的村民们将村名改为许岗村。后来,村民们还为许衡立了“许鲁斋故里”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