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后代怎样了 关于韩信的成败之谜解析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他的一生是极为辉煌的,但是晚年的凄惨,不经让人联想,他的后代如今生在何方?

在西汉建立不久之后,功高盖主的韩信,遭受了猜忌,于公元前196年,在未央宫内,被吕后所陷害,死法极为残忍。吕后为何会这么做呢?司马迁认为这是刘邦的本意,只不过是借吕后一手,杀害自己的功臣,以减少自己的骂名。把韩信和陈豨扯在一起,认定他们有谋反之罪。但事实两者并没有联系之实,何来一起谋反,这些史料也就成了日后司马迁从侧面说明韩信是被刘邦所陷害的最有力的证据。刘邦为了斩草除根,并没有因为他之前的功劳而仁慈,而是下令诛杀韩信的三代。

根据京兆堂《韦氏族谱》的记载,韩信有一幼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委托给萧何照看,于是萧何把幼子带到了南越,嘱托给了赵佗抚养。在韩信被杀害之后,刘邦对其他功臣的猜忌也就日益加强,随之到来的就是,派遣5百兵包围萧何家,对萧府日夜监视,直到萧何因贪污进*。这些异常行为表明,萧何救幼子的真实性比较大。

直到《樵书》上记载,说广东一带,有个名叫韦土的官员,就是韩信的后代。其中也记载了萧何救幼子的事件,并且把这个幼子的姓氏有所改变,去其一半,只有韦。这样才使这幼子躲过刘邦的抓捕,逃过一劫。

众多史书的记载,都认为韩信留有后子,只不过是以韦姓隐姓埋名,那就确定韩信是留有后子的,并且韦氏一族是有延存至今的,保留着韩信的血脉。

关于韩信的成败之谜解析

秦末,出现了历时数年的战争,史称“楚汉相争”。刘邦因为知人善用,最后成为一代皇帝。他的账下大将韩信,因为功高盖主,一次次变官职,最终还是被封为楚王,也算是衣锦还乡,但是就在韩信春风得意之时,刘邦开始挤兑他,猜忌他,韩信在不断地后退,最终的结果还是落下凄惨的晚年,这又是为了什么?

韩信当楚王回去就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就是找到当年那个漂母,给予重金;第二件给那个南昌亭长,给予他1百钱,告诉他好事得做到底;第三件就是找到了那个羞辱过他的恶少,并没有解决掉他,而是升他为中尉。韩信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报恩,顺便收买了很多的人心,至少在别人看来,侮辱过你的人,都不会有事,反而升官,可见韩信心存善良。这个时候,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时候,但是好景不长。

心性奸诈的刘邦,对他开始产生猜忌,刘邦知道谋害忠臣的代价,因此他在等待时机。于是乎,刘邦宣布一个通知,他将要开始南巡,这对韩信来说是一个暗号,认为刘邦是针对自己来的。这时候,有一个人给刘邦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叫韩信杀了钟离昧,此人是谁呢?这个人曾是项羽的手下,刘邦多次在他面前吃了败仗,等到项羽倒台之后,就投奔到韩信那里。

这个人出的主意,就意在陷害韩信。果不其然,韩信砍了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

就这样,韩信就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第一:卖友求荣,钟离昧至少把他当朋友看待,才会投奔于他,但是没想到的是,韩信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砍了他;第二:讨好献媚,假如你心理没鬼的话,你也不用把钟离昧杀了,提着人头来见我,这是刘邦的猜忌。可谓是做了亏心事,就会气不壮;第三:主动投降,刘邦会觉得,我又没有处分你,你就自己行动了,可见战术上又输了一把。

之后,韩信官职就被降了两级。韩信并没有就此收手,他还到樊哙府上,惹火了樊哙。还跟蒯通同流合污,被刘邦判定为反贼,最终计谋抓捕,惨死在未央宫中。

韩信的一生是叱咤风云的,对于他是否谋反,因何谋反,这些都是存在争执的。

韩信和项羽的比较

韩信和项羽作为秦末时期两颗璀璨的星星,并且两个人都很擅长打战,但是其风格又各不相同,所导致的最终的结果也是各不相同。

韩信打仗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求胜,而在于展现战争的艺术,能使用上策,就不会想下策,而韩信的上策就是不战而胜。比如,韩信在攻破赵国之后,活捉了李左车,韩信对此人可谓是虚心请教,以师礼待之。并问他:“我在破三秦,连破魏国、赵国之后,就想要攻打燕国,之后才是齐国,不知可否?”李左车对他的虚心请教所感动,说:“谁都知道你韩信,如今是威名远扬,但是你所带的军队如今是疲惫不堪,很难再跟燕国去战斗,更何况是更为强大的齐国呢,这样会影响到楚汉争霸的大局,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去攻打别人的长处,这是下策。”韩信听着觉得很好道理,忙问道:“将军有何见解。”李左车对曰:“从你目前的境况来说,还不如让军队先休整一番,顺便在赵国收复人心,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并大大的犒劳一下自己的兵士,从而使士兵的战斗力得到保证。然后派一部分士兵,进驻到燕国的边境旁,假装想要攻打它,并且派使者去劝降燕国,跟它说汉军如今的气势,足以击败他们。而燕国在面对汉军的威压之后,肯定会投降。”

果不其然,燕国就投降了,顺带着齐国没有多大的反抗,也就投降了。这就是兵法上先制造一系列的舆论,并采取行动,双头并进,所达到的效果肯定很微妙。

再看项羽,他的武力无人质疑,虽胜仗很多,但是观其战争,并没太多章法。他长年累月的战争,都是打擂台一般,雷声响,所得到的实际意义很少。观其一生,我们发现他所带的楚地8千子弟兵,到最后能剩下的,又还有多少。再者项羽本人就刚愎自用,不怎么听身边谋士的劝诫。

军事天才韩信是什么王

韩信的一生,战功赫赫,随之而来的官爵也是一直变化的。韩信虽拜为大将军,但是他对此并不是满足,就有了日后封为齐王,其中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楚汉争霸中,刘邦一直被项羽压着打,而他手下的大将韩信,却一路高歌,并随之占领了齐国。于是乎,韩信传信给刘邦,他希望刘邦可以立他为代理齐王。在争霸的关键时刻,韩信却来这么一出,刘邦认为他是在要挟自己,却又无可奈何,表示非常的愤怒。

刘邦认为,他被困于荥阳,天天盼望着韩信能够来营救自己,盼来的却是威胁我任命他为代理齐王。这种看法,被其他两位谋士所否认,张良说:“现在的形势对我们是极为不利,是没有办法阻扰韩信称王的,与其这样,还不如立他为代理齐王,如此厚待他,才能够让他心存感激,替我们扭转乾坤,不然容易出现变故。”刘邦听了之后,拍案而起,大声曰:“大丈夫定下的诸侯,怎么可以是假的呢,直接立为齐王。”

之后,他就立韩信为齐王,虽然这个齐王是有邀功的成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也是韩信自己的功劳,是自己一手打下的齐国。

等到争霸结束,汉朝的建立,刘邦思索前后,认为韩信这个齐王已不行,需要另立为王。考虑到他出生于楚地,于是乎就立他为楚王。楚王韩信衣锦还乡,让家乡称颂了他的功德许久。这个王当的可不久,日后就被刘邦所猜忌,降级为淮阴侯。

韩信的一生,称了两个王,但都是短暂的,而我们深知的是,他为淮阴侯,因此后人不怎么称呼他为齐王以及楚王,但他却是任命为这些王。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为人如何

韩信此人,在军事上,那可是少有人能与之媲美,但是在为人处事上,他的这个方面就比较欠缺,常常独断与幼稚,这也是为何他最后惨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他不应该在攻打完齐国之后,就立马向刘邦请求封为齐王,甚至还威胁刘邦,如果不封我为齐王,我就坐拥齐地,不再出兵去救驾。这样才让刘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封他为齐王,我们都知道刘邦是一个阴险小人,韩信这么以利威胁刘邦,刘邦怎么可能会不记仇呢,平民百姓都会记仇,更何况是君主了。

二、他不应该在蒯通怂恿他*的时候,继续表忠,但又有许多暧昧的举动。虽说对韩信*的,我们深表怀疑,但也未必是空穴来风。就当刘邦想要试探他一下的时候,他没必要心慌,然后去把自己好友钟离昧给砍了脑袋。他没有想过*,为何出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局面呢。他杀了钟离昧,自己的人品遭人唾弃。

三、据说刘邦逮捕了韩信之后,把他押入京城,并没有想过要把韩信处死。但是韩信不服,官职遭降了一级,暗地里怂恿陈稀*,并答应其作为内应。这种事情统治者肯定无法忍受,也就意味着他的死肯定是必然的。

四、最后一个原因是至关重要的,韩信虽然军功赫赫,甚至是功高盖主,但他不是君主。在这个时候,范蠡选择的是归隐山林,而韩信却不知道敛其锋芒,继续锋芒毕露。对帝王来说,这就是在挑衅自己威信,肯定是不能忍受,所以韩信的死是必然的。

有关韩信的成语典故

韩信作为劳苦功高的汉朝开国大将,灭七国,平天下的功绩为他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传奇的色彩,而他的出生和逝世同样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重点。而这些有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下来,就被人们编成了相关的典故。那么韩信典故都有哪些呢?

其实有关于韩信典故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关于他的青年时期的。韩信是淮阴人,他幼年时家中十分贫困,无父无母,全靠村人接济。在长期的乞讨中,韩信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厌恶。在他的同乡人中,有一个少年认为韩信虽然天天佩戴着宝剑,却是个胆小鬼。他要韩信钻自己的胯下来证明。结果韩信还真得钻了这个少年的胯下。后来这个典故流传下来后被称为是胯下之怒。

而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个典故说的萧何、吕雉和漂母这三人与韩信的关系。生死一知己说的就是萧何。这个生指的是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让韩信能够出人头地。而这个死指的是萧何与吕雉合作杀死了韩信,而吕雉也就是存亡两妇人中的亡。而存指的就是漂母对韩信的赠饭之谊。如果当初漂母不给韩信饭吃,韩信很可能就饿死了。

韩信典故还有背水为营。这个典故是出自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当时刘邦整体式微,所以士兵们的士气也不高。当韩信说晚上就能灭掉赵国时,士兵们根本就不信。最后为了激发士兵的士气,韩信沿着河岸设立营帐,让士兵们退无可退,为了存活就只能拼命向前战斗。最后这场仗成为了韩信最有名的战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