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证实坐禅有保健价值
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闭目端坐,凝志静修。坐禅修道可以调节身体,静养心志,每天静坐禅养生保健。科学证明坐禅对人体有保健价值。
蓝德的预测,显示了主流科学日益重视坐禅的效果。主流科学针对受过训练的佛僧心操进行初步研究取得的非凡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之所以引起美国人的重视,是因为“坐禅”最近在日本兴起。日本专家认为,坐禅不仅是一种养生之道,而且是美容养颜的方法,可以使脸部皮肤内层的水分充足,营养增加,达到美化面部皮肤的作用,而且能使头发乌黑发亮,眼睛清澈明亮,使浮躁不安的情绪趋于平静,达到气血平和,阴阳平衡,愉悦身心,延年益寿的效果。可以说,这是
一种有效调节心理,使之达到良好平衡状态的方法。
坐禅美容的方法颇为简单,外部条件是要远离嘈杂的都市人群,找一个环境清静、通风良好的房间,然后坐下入静即可,同时还需要心理上的调节。基本要领是,静坐时身体端正,不动不摇,宽衣松带,两手仰掌,两拇指相抵,安于脐下;闭目闭口,舌抵上腭,呼吸自然。集中注意力,调匀气息,排除一切杂念,无物无我,静坐30分钟左右。入静后,要特别注意头面部的放松。如果静坐后两手搓热抚摩面部,可润泽肌肤,其美容效果更为理想。
在紧张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刚开始很难适应,心情可能因烦躁而静不下来。很有效的一种使全身放松、抛弃一切私心杂念的做法是“逐次观下法”,即“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内心的注意力集中于“脐下三寸”,即中医所说的“丹田”。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报道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中心的安德鲁·牛伯格博士利用现代影像技术研究坐禅冥想的结果,他利用一种叫做正电子断层扫描(SpECT)的技术来比较*喇嘛在打坐入定和出定后清醒时大脑皮层活动部位的变化,从而了解打坐冥想时大脑皮层的活动情况。牛伯格博士的研究发现,与清醒时比较,打坐入定时大脑的额叶,也就是大脑的前部活动增强,大脑的枕叶,也就是大脑的后部活动减弱。对于这些结果,牛伯格博士解释道:“这些结果表明,在冥想打坐中,人们通常有一种失去自我、时间和空间的感觉,这正是我们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
近年来坐禅在西方越来越时兴,而相关研究也已表明,这对于放松身心确实有莫大的好处。最近研究人员们还发现,打坐对人的作用有其精神基础,而不仅仅是一种坐在那里不动的特殊体操。
新科学家杂志还报道了一个相关研究:参加研究的志愿者被分成三组,其中一组被要求在打坐时思想集中在“神是博爱”、“神是和平”这样的精神概念上;第二组学生思想集中在“我很幸福”、“我很高兴”这样的世俗概念上;第三组学生仅仅是普通的放松。
志愿者们被要求每天习练20分钟,持续两周。在每星期的开始和结束时,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情绪心理测试以及疼痛的耐受力测试──受试者将手放在冷水中,觉得太冷时便拿出来。
结果发现,参与第一组带有精神因素打坐的学生,在焦虑程度上明显比其他两组学生低,而他们对冷水的耐受时间是其他人的两倍。
主持这项研究的俄亥俄保凌格林州立大学的博士生沃其赫尔茨认为,带有精神内涵的打坐比纯世俗的打坐效果要明显得多。“精神打坐中可能有某种独特的内在因素,而这是纯世俗的打坐放松所做不到的”,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