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怎么引起的?该怎么治?

春秋时节的雾露雨湿、夏日的生冷酒酪、冬天的冰雪风霜,这一切,都是每个人生活中可能会经历的,那么伤寒是由什么引起,该怎么治疗呢?

1.伤湿于表

病因:雾露雨湿,乘于肌表,触感其气,乃致发病。又称“冒湿”。

症状:头重身重,如裹如蒙,身热无汗,遍体不舒,四肢倦懈,甚则胸闷痞满,恶心呕吐,腹胀便稀,舌苔薄白而滑,脉象浮软。

治法:疏风利湿,如除湿羌活汤、神术散,祛湿发汗,如藿香正气散。夏月伤湿无汗,可用香薷饮以祛湿发汗。

2.痰湿阻遏

病因:素体脾胃阳虚,湿浊不化,湿郁于中,壅结为痰;痰湿阻遏于内;或过食生冷、瓜果、膏粱厚味,伤害脾胃,阳虚不能运化,以致痰湿停积。

症状:胸痞脘痛,呕吐泛恶,肢体困倦,食欲不振,大便溏泻,小便短少,口不干渴或渴喜热饮,又不能多饮,舌苔白腻,脉象濡缓,如痰湿中阻,以致清阳不升者,亦可引起眩晕不适;痰湿阻滞胸中,胸中阳气被郁遏,则可见胸膈满闷,甚则胸痛彻背,胸痹气塞,呼吸不利。

治法:健脾化痰,方如二陈汤、平胃散、理中化痰丸、香砂二陈汤、香砂六君子汤等。眩晕者,可以半夏天麻白术汤以健脾平肝化痰。胸痹气塞者,宜理气宽胸,用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以理气通阳。

3.寒湿发黄

病因:脾胃阳虚,寒湿内蕴,不能运化,发为阴黄;或阳黄过服苦寒清热之剂,伤害脾胃阳气,亦可寒化转为阴黄。

症状:黄色晦暗,畏寒少食,神思困倦,脘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不实,舌白质淡,脉象沉细无力,甚则脉伏肢厥。

治法:宜温运祛湿,方如茵陈术附汤、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等。

4.水湿内停

病因:脾肾阳虚,不能化湿,上不制水,湿聚成水,水湿内停。

症状:面目浮肿,身肿肢肿或腹部肿胀,食欲不佳,便溏尿少,口和不渴,舌苔薄润,脉象沉迟,如水肿势急,可致遍身水肿,腹胀。如水湿下行,则两胫肿大,腰脚重著,或行动不便,麻痹走痛,则为湿脚气之症。

治法:温运祛湿,如实脾饮以温脾利水;真武汤、金匮肾气丸以温肾利水。水湿下行成湿脚气者,亦宜温运祛湿,可用鸡鸣散以健脾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