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孔夫子本是幼儿园园长?二者有啥关系?
孔夫子被推做中国教育的祖师爷,笔者孤陋寡闻,愚笨拙劣,阅读了几本有关夫子的书籍,却总是难去疑惑,窃以为夫子开办的私学,乃是家庭式的幼儿园,或者用现在的词叫作学前班。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他开办私学在前525年左右,也就是他本人二十五六岁时。那我们再看看夫子七十二贤中几位弟子的年龄,除小孔子九岁的仲由(子路)和小其十五岁的闵损(子骞)外,数十位贤人平均小夫子,几乎达三十岁。这也就是说,孔子前525年办学,是站不住脚的;或者,他前期的办学,成材者十分罕见。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孔子确实是在前525年左右开始办学,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孔子这时候主要侧重于自己的功名,他尚未而立,正在事业的奋斗阶段,收费办幼教,也许只是他多项事业选择中的一项,或者如眼下年轻求职者们,在取得稳定职业前的一个临时谋生手段。——可以肯定的一点事,孔子前半生是孜孜以求官的,求大官的,他开创了私学,但并不以做个师爷为人生的最大和终极目标,走仕途,才是他求知问道的动力。那么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办学,夫子仅仅是个首创者,但并不上心尽力于教学。
我们再看,前518年,已经三十多岁的孔子,还在继续充实自己的学问,他游学周之都城雒邑,“适周问礼”,作为访问学者来学习周之礼仪。同时,拜访了先辈大师老子,老子给了这位晚辈一通诚恳的教诲。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有这么一句话:“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这句话其实是意味深长的,暗指孔子作为访问学者去了一趟周城,加上和学界名宿老子有过交流探讨,个人名声大了起来,所以等他返回到本国鲁国,他的私学开始有了起色,来找他求学的弟子多了起来;自然,收入也就增加了。从另一个方面看,司马迁的记载又明示我们,孔子办学真正有些规模,应当是在自周返回鲁国后,起码也是公元前517年。
如果这个推算没错的话,这时孔子年龄三十四岁,那我们再看看几位贤人这时都多大:颜回,比夫子小三十岁,即当时年仅四岁;端木赐(子贡),小三十岁,年仅四岁;闵损(子骞),小十五岁,当时十九岁;冉雍(仲弓),小二十九岁,年仅五岁;冉求(子有),小二十九岁,年五岁;仲由(子路),小九岁,年二十五岁;言偃(子游),小夫子四十岁,即此时尚未出生;卜商(子夏),小四十四岁,未出生;子张,小四十八岁,未出生;曾参(子舆),小四十六岁,尚未出生;原宪(子思),小三十六岁,未出生……不好再一一罗列了,前面我们说过,除闵损和子路,弟子平均小孔子三十岁,而夫子以三十四五岁计,很明显,他是在带着一帮幼儿园的孩子在读书认字,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谓的蒙童;那么,夫子显然就是个幼儿园的园长或者幼教老师了?
有人会说,七十二贤只是孔门弟子之一少部分,孔子弟子三千呢!那我要问了:莫非孔门弟子中年长者均是朽木,只有小娃娃后来多成材?
还有人会说,孔子前516年还去了齐国,待了好几年。好了,即使我们再给夫子增加几岁,他的那些七十二贤们,大多也不过七八岁到十岁的年纪,夫子无非是由幼教而升格为小教罢了,仍无法摘掉他娃娃头的帽子。
前499年,孔子五十二岁上做了鲁国的大司寇,前496年,五十五岁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十二三年,陪伴他的,便是后来渐渐长大的那些孩子们。
从教学形式看,孔子多采用问答式,也正是针对幼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举个例子:子夏读了《尚书》,孔老师问他:你能谈谈《尚书》吗?子夏说:《尚书》里写的就像日月那么光明,像星辰那么耀眼,有尧舜的思想,有三王的道理,学生从老师那儿学到这些,永记在心,更爱学习了,连吃饭都忘了。孔子高兴地夸赞道:哎呀呀,好小子,可以跟我探讨《尚书》了!
从《论语》由夫子的徒子徒孙们回忆整理编纂的情况看,夫子对娃娃们开展的是开放式教学,没有教材,*讨论,重在精神的感召和启迪。若不如此,老师的讲义即可修订传世,何以弟子们许多年后要靠记忆再行恢复还原?
谈论这些,并非要否定孔夫子对中国教育的开创性作用,只是想弄明白真相。并以此求教于儒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