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怎样从匈奴的军帐中夺回三国才女蔡文姬?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这首三国文人…“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这首三国文人丁廙笔下的《蔡伯喈女赋》描述了三国一代才女蔡文姬一生三嫁的坎坷命运,读来令人动容,让人唏嘘。
蔡文姬一生三嫁,离不开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两个人,一个是中原的魏武王曹操,另一个是匈奴的左贤王。蔡文姬由于被身处乱世被掳匈奴,不得已委身于匈奴的左贤王,但后来被曹操派人夺回中原。那么,曹操是怎样从匈奴的左贤王手中夺回蔡文姬的?骄悍不羁的匈奴人为何放走了到手的中原美人?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十六岁时,蔡文姬嫁给卫仲道,这是她的第一次婚姻。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看到卫家的人嫌自己克死了丈夫,便毅然回到娘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国贼董卓被杀之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四处流亡。当时,来自北方的匈奴趁火打劫,掳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从此以后,蔡文姬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就这样,蔡文姬她在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虽然她已经习惯匈奴的生活,还是十分想念故国。
然而,蔡文姬在匈奴期间是怎样度过的呢?《胡笳十八拍》中她对此作了深入骨髓的倾诉:“竭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俗兮当告谁。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遏我情。”
不难想象,蔡文姬这个中原的文弱女子,在匈奴十二年,背井离乡的蛮荒生活中,忍受着被掳占的屈辱和怨恨,而在感情上很难与左贤王交流。她一直吃不惯散发出膻腥味的生牛羊肉。左贤王作为一个匈奴单于,已习惯了用武力去征服女人。因此,打骂和凌辱是常有的事,使她发出了“唯我薄命,殊俗心异,莫过我最苦”的感慨。
这样生活过了十二年后,蔡文姬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机。当时,曹操兵败赤壁以后,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开始重振军威,不久被封为魏王,在北方的威望很高。就在这时,曹操想起了当年老师蔡邕的女儿文姬还流落在匈奴。念及蔡邕无嗣和文姬的才华,他决定不惜一切以重金赎文姬回汉。但是,苦于一时无有良策可从匈奴左贤王的手中夺回中原才女,让蔡文姬顺利归汉,曹操为此深为焦虑。没想到就在此时,恰遇匈奴的单于呼厨泉特地到邺城来拜贺。曹操便把呼厨泉当人质软禁在邺城。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以金璧为重礼,派出使臣屯田都尉董祀赴南匈奴,向左贤王说明曹操想赎蔡文姬归汉的来意。但是,曹操关于文姬归汉这一要求被左贤王蛮横地拒绝了。看到左贤王拒绝了曹操的要求,董祀便告诉他,匈奴的单于呼厨泉现在还在邺城。左贤王迫于呼厨泉单于的人身安全,才忍痛同意文姬归汉。就这样,蔡文姬流离西域十二年后,便离开了西域回归中原。
蔡文姬回到中原的这一年,她三十二岁,正值一个女人春秋鼎盛之年。于是,在曹操的撮合之下,她开始了第三次的婚姻里程。这次她要嫁的男人就是前往匈奴接她回汉的屯田都尉董祀。然而,令蔡文姬始料不及的是,婚后第三年,董祀因犯法而被判死刑。
蔡文姬一生命运多舛,这个不幸的消息无疑又一次让她的心沉入了冰窟。蔡文姬为救丈夫,决定亲自冒死去向曹操哀求。
曹操是她父亲蔡邕生前的学生,一生怜香惜才。蔡文姬流落匈奴十二年,曹操不惜重金、不择手段赎她归汉,看到这个一生坎坷的蔡门才女叩头请罪,苦苦哀求,不由长叹一声:“你过去和现在的遭遇我都十分同情,但处死的公文已发,有什么办法呢?”蔡文姬央告说:“明公有好马万匹,勇士成千,何不派一骑士快马加鞭去救董祀临死之命呢?今天明公之为,文姬将感激不尽。”董祀就这样被曹操破例赦免了死罪。
曹操下令追董祀而归后,又问蔡文姬:“我听说令尊生前有许多的著作,你能回忆起来吗?”蔡文姬回答:“父亲生前著书四千多卷,都已失散。现在我能背四百多篇。”曹操听了不禁喜出望外,立即命人为她备好缮书狼毫,请她追忆其书。两年之后,蔡文姬写下《续汉书》。曹操看了,甚为满意,也十分庆幸。若无曹操出手赎救,一代才女蔡文姬如何能回归中原?若无“文姬归汉”,哪来的蔡邕的四百篇传世之作失而复得而流传千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