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外交官” 姚贾舌战四国

自古至今,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外交是显然必不可少的,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我们来看下古代最强外交官,究竟有多厉害?

战国时期,秦国独大,那时候没有高科技没有任何的联络方式,出使就变成了是唯一的方法。然而使者代表国家出去了,君王也没有任何方法再去联络那位使者了,想要联络就必须再派一位新的使者去联络那位使者,麻烦程度令人咋舌。然而,出使的使者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所以这位使者必须要了解并能够表达出国家或君王想要表达的东西。因此,派遣的使者多数是大臣或者是皇帝的心腹或者是信任的人,一个有能力担当此大任的人。

姚贾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然而,他天生就是一个外交官,他巧舌如簧,能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任何人。不过,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太多他的精彩事迹,因为他出身并不光彩。他出身“世监门子”,意思是他父亲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在封建社会上,没有一个好的出身是很难得到别人赏识的,更别说是靠口才的人了,想有个表现的机会都难。在社会局势动荡想要谋生计,姚贾必须要去别国作为外客。

那时候秦国已经有了想要统一六国的趋势,姚贾凭借自己的口才,在赵国成功做上了联络官这个职位。因为当时的齐国官员受秦国的贿赂太多,已经站在了秦国那边。赵国欲派遣姚贾出使楚、韩、魏三国联合抗秦。天有不测风云,秦国派出使者离间姚贾和赵国,因为姚贾之前在魏国曾经有盗窃的行为,已经有前科了,所以信用值肯定是大大降低的,没过多久,姚贾就被逐出了赵国。

那时候秦始皇是一位有大智慧大谋略的人,他看出了姚贾的价值,是可造之材,就“邀请”姚贾来秦国。因为姚贾高傲,自视甚高,所以秦王先派李斯对姚贾做思想工作。那时候的李斯秦国的第二把手,是秦王最得力的助手,最后成功把姚贾拉拢过来。然而,赵国只是把姚贾赶走了,四国为一以抗秦朝的主意还是没打消的,只不过是没有了联络官姚贾而已。

根据《战国策》秦王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秦王发话,要找人挑大梁去妨碍四国的联合。群臣莫对,大家都在看领头人李斯的脸色,然而李斯也不说话,因为他想给一个机会姚贾,这无疑也是秦始皇的意思。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一切都在秦王计划之内,姚贾身负重命出使四国。

同样是根据《战国策》:“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这一句话充分看出了秦王对姚贾的信任和姚贾的才能,姚贾作为秦使出使,秦王给他几百辆车做随从,千斤黄金,衣冠堂皇地出使,气势上也已经完全压倒性胜利了,不知道赵王看到刚被自己驱逐的姚贾又富丽堂皇地回来会是什么样的表情。然后简单的六个字“绝其谋,止其兵。”包含多少信息量,在秦国压倒性的统治力下,其余各国除了联合抵抗之外,根本就没有别的方法,这个主意应该是死的,是绝不能更改的。可是竟然被姚贾打消了他们想要联合的主意,这到底需要多么令人匪夷所思的口才和智慧,说话的技巧是多么惊人。为秦国统一六国作下了很好的铺垫。

之后的一件事也说明的姚贾的口才惊人,着名的韩非为秦国做事的时候,曾经弹劾过姚贾说他散尽秦国钱财去国外勾结诸侯,又以:“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以他的身世和不良的经历作为理据,想秦王不再任用姚贾甚至诛灭他。根据《战国策》记载,姚贾曰:

“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工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立革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于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而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仔细分析这一段这句话,借助了以往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甚至是盗贼的经历,都是因为出身不良,不过遇到了独具慧眼的君王赏识,并且为君王立功的事件,与自身的经历一样,再进一步说英明的皇帝会有自己的见解,不会因为别人的片面之言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然而,秦王做为最高的*,都这样说了,自己要是还只听韩非的片面之言,不就代表自己不是英明的君主了吗?

况且姚贾也的确为秦国立了大功。姚贾自然也就逃过了一劫,所以说说话的技巧是多么有用,救了自己一命之外,还更加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自己的价值体现就体现在口才这一方面,也无疑是一个人才。

由此可见,说话的技巧是多么重要,关键时刻还可以救自己与水火之中。巧舌如簧的姚贾,舌战四国的强大外交官,不得不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