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是北魏“第一谋士” 应推行全面汉化致死

如果要论北魏的第一谋士,那必定是崔浩。他面容清秀,皮肤细腻白皙,手指纤长柔嫩,外貌看上去像个“伪娘”,实际胸中藏有百万兵,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可惜他扼住了敌人命运的咽喉,却挣不脱命运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绳索。

崔浩计谋高人一等

他的父亲叫崔宏,做到北魏的“组织部长”,深得拓跋珪、拓跋嗣的信任。更难得的是,他一生清廉,去世时家徒四壁。明元帝拓跋嗣下令全体官员为他送葬,备极哀荣。

崔浩是崔宏的长子,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自比张良。20岁时,因写了一手好字,被调到拓跋珪身边做秘书。他工作勤勤恳恳,经常在单位加班不回家。拓跋珪晚年脑子出了毛病,得了狂躁症,杀人如麻。崔浩和这个“精神病”近在咫尺,但同事一个接着一个被杀,他独得恩宠,毫发无损。

拓跋嗣即位后,崔浩担任“帝王师”,为他讲授经书。皇帝每次去郊外祭祀天地,崔氏父子都坐着豪华的车子。老百姓教育子女都说:你现在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和崔家一样。

作为一个领导来说,最难的就是在十字路口,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一失足可能成千古恨,在这纠结时刻,就要考验各智囊的水平高下了,来欣赏一下崔浩的两次经典回答。

第一次:要不要借道东晋?

刘裕北伐后秦时,因为黄河两岸都是魏的地盘,是东晋军队的“拦路虎”,刘裕带信给拓跋嗣:我暂时向您借道,等攻破长安就还给你。

北魏的大臣个个摩拳擦掌,说:唇亡齿寒,后秦灭亡了,下一个就轮到我们,说啥也不能借,保家卫国,跟敌人拼了。

崔浩说:不对,我们要借。晋军士气正旺,我们挡不住的。应当等到刘裕入关以后,切断他的归路。这样晋朝和后秦打得两败俱伤,我们再动手,坐收渔翁之利,把他们两个都灭了。

拓跋嗣不肯“受辱”,派兵出击,结果被刘裕打得“吐血”,拓跋嗣后悔不迭。因为北魏伤得太重,再也无力阻止刘裕在黄河边的来去*。

第二次:要不要长途北伐柔然?

拓跋焘即位的第5年,想北伐柔然,但恰巧南方的文帝刘义隆放回豪言:要夺回黄河以南的土地。

话音刚落,两国边境就开始有小规模冲突,于是,摆在拓跋焘面前的难题就是:是南征,还是北伐?

多数大臣说:柔然是鸟不拉屎的地方。打下那里的土地,不能耕种;抓到那里的百姓,当奴隶不够格。况且他们到处流浪,漂泊不定,到哪里找到他们?将士们离家万里,最后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南方的威胁却是实实在在的,明显是在剐我们的肉。

有两个大名鼎鼎的术士,掐指一算,也说应当南征,不能北伐。

崔浩说:不对,柔然没事就来骚扰边境,我们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警报就不会停,百姓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土地会被蚕食鲸吞。柔然以为我们追不上,肯定不做防备,所以只要我们北伐,一定会灭了他们。南方的人历来没有血性,只是嘴上发发狠,一定不会越过黄河,所以放心北伐。

拓跋焘听了他的意见,大获全胜,一直到班师回朝,磨叽磨叽的刘义隆还在写作战方案的草稿。两年以后,南北方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才爆发。

拓跋焘非常信任他

拓跋焘不仅把崔浩当臣子,还当作最亲密的朋友,允许他出入自己的卧室。拓跋焘一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拔腿就去崔浩家里。

崔浩被皇上的突然袭击经常搞得措手不及,有时,衣服都没有穿好,就匆匆忙忙走了出来,派人手忙脚乱地准备一些水果和小吃。味道都不怎么样,但拓跋焘总是装成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

拓跋焘一次举办宴会,席上有几百名刚刚投降的高车部落酋长。拓跋焘指着崔浩说:你们看看他,又瘦又小,弱不禁风,不能弯弓持剑,可是百万大军怎么作战,都是听他的指挥。

他对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说:你们凡是有不能决断的国家大事,都要听听他的意见。

崔浩因著《国书》被杀

然而,祸福相随,盛极易衰。

拓跋焘有个愿望:想重现祖上的光辉历程,让世人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可是做这样的事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分寸太难把握。当年拓跋珪就命令尚书郎邓渊撰写《国记》十多卷,还没有写完,拓跋珪就处死了他。

这个倒霉的差事落到了崔浩头上,439年12月,拓跋焘下令崔浩以《国记》为蓝本,撰写《国书》30卷。崔浩赶紧打报告请示:能够全部说真话吗?

拓跋焘说:当然了,历史上是什么就写什么,我替你撑腰。

崔浩手下有两个马屁精,叫闵湛、郗标,说:大人的才华举世无双,主编这本史书更是不朽的伟业,这和您以前写的《五经》,应当都刻在石碑上,让全国人民好好学习。

崔浩同意了,于是在平城郊区修筑了一个巨大的碑林,碑上刻着《国书》,方圆130步,用了300万劳力才完工。

但是这本史书,写得太真实了,比如:1、拓跋氏早期落后,有“哥哥死了,弟弟可以取寡嫂;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后妈”等一些落后的风俗;2、拓跋珪晚年“精神错乱”;3、拓跋焘的疯狂屠城,崔浩全实录了下来。

过往的百姓看了指指点点,议论纷纷,鲜卑的贵族看到后,个个愤怒不已,真是太丢人,跑到拓跋焘面前告状,说:崔浩是有意暴露国恶、家丑,让鲜卑人难堪,十恶不赦。

450年,拓跋焘下令逮捕崔浩,亲自审讯。崔浩已经惶恐说不出话,7月,拓跋焘判崔浩死刑,诛灭九族。崔氏的姻亲都受到株连,全被灭族,诛杀之广,闻所未闻,史称“国史之狱”。

现在一般人都认为:这仅仅是个导火线,拓跋焘早就想杀他了。

1、得罪了“有形”*——鲜卑贵族。崔浩是个汉人,主张全盘汉化,废除鲜卑贵族的特权,把鲜卑人的等级按照汉人的传统重新划分。鲜卑人怒不可遏:那我们不就是忘记老祖宗,抛弃一切民族文化,听一个异族人来摆布。

这股*的“领袖”是太子拓跋晃。拓跋焘远征,拓跋晃监国时,崔浩不把这个小孩放在眼里。一次推荐了几十个人为郡守,太子不同意,崔浩也不让步,仗着受皇上宠信,逼迫太子最终签字。

整个鲜卑派都看不惯他的跋扈,和崔浩常常在朝中破口大骂,双方势同水火。

3、得罪了“无形”*——佛教徒。他主张灭佛做得太绝,而佛教早已深入到北魏的每个毛孔,民间群情汹汹:崔浩应该下十八层地狱。

拓跋焘杀他,是为了平息众人心中久压的怨恨,也就是说,崔浩只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已。

崔浩被抓时,*在一个笼子里面,去刑场的路上,几十个押送的士兵虐待他,一起在他头上撒尿,崔浩的惨叫声很远都能听到。两旁的百姓纷纷叫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天有眼啊。

还有一种说法,崔浩因为一直主张汉化,宋文帝派出“间谍”暗中策反他。崔浩是否答应已不清楚,但他没有把这件事向拓跋焘汇报,事后被人告密。拓跋焘想到最亲近的人居然“私通南匪”,感觉受到蒙骗、愚弄,才痛下杀手。

不管如何,一个聪明绝顶的人是自掘了坟墓。他死后,宋文帝和拓跋焘的第二次大规模的“交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