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常识 超市购物拼的是战术

生活中我们要知道,营养丰富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低脂肪的食物才是健康的不二选择。但是,在面对超市里各种食物和标签的时候,常常使人眼花缭乱并且无所适从。那么到底要在超市怎样选择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超市里怎么选购出健康食物?

首先注意新鲜蔬果区

这里大多是应季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都是对我们排除体内毒素的有很好的效果,还能延缓衰老和保持健康哦,皆宜说是对健康至关重要的食物都在这里了。

注意选购一些新鲜饱满的蔬果,不要购买那些不新鲜、烂掉的、水分流失了的水果和蔬菜,虽然很多时候它们的价格会打很多折扣,但同时它们的营养含量也会大打折扣,当然对于健康的身体来说也会大打折扣的。

在豆制品区选择优质的豆制品

如果可能,尽量选择新鲜出炉的豆制品,如果需要烹饪,回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随意烹饪。不要购买用动物油、植物油和盐加工过的豆制品,尽量不要购买含糖、盐或者防腐剂大豆罐头。因为大豆蛋白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对于素食者和节食者来说可以代替肉类进食,满足机体对于蛋白质的需求,促进疲劳的恢复。

大豆里含有卵磷脂成分,有助于降低体内胆固醇的水平。还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以及钙、铁物质,对于女性来说是尤其重要的两种营养素,可以帮助我们防治骨质疏松和贫血症状。

加工过的豆制品里面,会含有大量的油脂和盐分,加工过程大大中和了降低胆固醇的功效。而罐装大豆食物中,更是含有的大量的防腐剂,使大豆的健康保健功效降低很多,促进健康的作用受到损失。

还有奶制品

购买脱脂牛奶、低脂牛奶、无糖酸奶、全脂牛奶、乳清蛋白等,不要选择乳饮料、乳酸饮料、酸奶冰激凌、鲜奶冰激凌等。因为牛奶含有非常丰富的钙质,几乎是1毫升牛奶中含有1毫克钙质,每天500毫升牛奶可以提供机体500毫克钙质,正常成人一天钙的需求量是800毫克,可以满足大部分的钙质需求。

但是全脂牛奶含有3%的脂肪,如果每天摄入500毫升的牛奶的话,尤其对于血脂偏高和肥胖人群,就会摄入大约15克脂肪,相当于一勺半的植物油。

对于体型正常并且血脂正常的健康人群来说,可以适当选择品牌全脂牛奶,来补充身体所需的钙质。乳清蛋白里脂肪的含量其实极低,所以对于许多健身爱好者和减肥折来说,是不必担心的选择。

乳饮料是经过加工过的奶制品,里面添加了大量水分和糖分等,蛋白质和钙质含量大大稀释,所以和牛奶相比,其营养价值也大为减少。鲜奶冰激凌和酸奶冰激凌虽然带上鲜奶和酸奶的字样,但是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大量脂肪和糖分,所以属于高糖高脂食物,热量很高,需要慎重选择。

揭秘超市里的15个心理陷阱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逛完超市,最后买的总比原先预想的多,回家后也往往会后悔?有研究表明,超市购物中有六成左右属于计划消费,四成左右属于冲动型购买,而后者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超市的“心理战术”。

与视线平行的商品利润高

超市商品摆放有一个共同原则:容易拿到手的永远是商家最想卖的。一般来说,销量最佳的物品摆放位置依次为与顾客视线平行处、齐腰处和齐膝处。其中,前者是超市货物摆放的最佳位置,可增加七成销量。

所以,超市一般把利润较高或者快过期的产品放在1.5米到1.7米的高度之间,方便大家看到后随手就能拿取。请记住,你只要踮踮脚或弯下腰,就可能选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最想卖的东西放右边

超市的购物通道一般是足够宽、笔直平坦、少拐角的,这是为了尽可能延长消费者在超市的“滞留”时间,避免他们从捷径通往收银台和出口。

超市还利用人们习惯用右手的习惯,将最想推销的、利润较高的商品,放在主购物通道或展柜的右侧,顾客经过时,会被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激起购买欲。

一般来说,体积较大的商品常放在入口处附近,这样消费者会用手推车购买大件商品,并在行进中增加购买。所以,逛超市不妨多用左手拿货。

薄利多销品“守住”入口

走进超市,迎面可能就是一堆特价商品,但你要保持冷静,越是容易看到、拿到的商品,越是超市利润较高或急于出手的商品。一般来说,挨近入口的地方,放的大多是薄利多销、购买频率高的商品,以吸引你进门,比如书本、拖鞋、毛巾等,而烟酒等贵重商品一般放在超市中间偏后区。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来说,逛超市时,人们总认为前面的货物一般,里面还有更好的,所以往往越到最后买得越多。

新鲜商品摆最里面

超市总是希望“把先进回来的货物先卖出去”。所以,摆放牛奶、酸奶时,喜欢把最新鲜的产品摆在最里面,每天逐渐更换;冰柜和冷柜食品,也都是把新鲜产品放在最下层。如果你想购买出厂日期最近的,那就把最里面的商品“掏”出来。

蔬菜水果利润最高

超市中的蔬果大多陈列在中心位置,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心理学研究发现,由于人类早期长时间居住在阴暗的洞穴里,因此对色彩缤纷的食物有一种本能的兴奋,占有欲和购买欲容易被激发。

第二,农产品是超市里利润率高的产品,大多数超市都将这个区域承包给供应商,虽然价格比菜市场贵得多,但在超市也能卖出去。另外,很多果蔬宣称是“绿色有机”产品,其实未必是真的。

价格“拆东墙补西墙”

超市里有一整套复杂的价格策略,你可能会看到“天天低价”、“五公里范围内最低价”等大幅吸引眼球的标语,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超市使用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将食品、日杂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定低一些,让你形成这家超市比较便宜的印象,并且不自觉地以为所有东西都便宜。

然后,超市再将别的物品定较高的价,把损失弥补回来。像可口可乐这样价格透明的品牌产品,价格一般很低,甚至比别的超市都便宜,但像不知名品牌的毛巾、衣服、鞋、杯子等,价格就可能比外面高。

现烤现卖以“味”诱人

超市面包房中飘出的浓郁香味,总让人无法抗拒。一般人认为,现场烤面包、做熟食是为了“新鲜”,其实,这是超市的“嗅觉营销”。研究发现,食物的香味会刺激人体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调动与欲望相关的情感中枢,即使你不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食品的购买量。

有些超市不具备现场制作食品的条件,就会用特制的食品气雾剂喷在空气中。同理,超市里免费品尝的食品、饮料也会增加你购买的可能性,即使你不买他们推荐的牌子,也会不自觉地买些别的。

儿童的钱最好赚

最容易出现购买冲动的是谁?孩子。儿童的消费是非理性的,并且占有欲很强,可以在情绪上“操纵”父母。正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超市里有一套赚孩子钱的销售策略:

第一就是精心布置儿童产品(如玩具、食品等)展柜。

第二则是在孩子必经之路设“埋伏”,比如在中心过道展示,在商场内的自动扶梯两侧放上诱人的食品,既吸引孩子,也吸引了那些抵抗力差的成年人。

第三种方法最隐蔽,由于孩子通常是妈妈带着,所以有些超市会把儿童产品摆在女性必需品的附近。

买一赠一有猫腻

世界着名食品企业纳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多年的促销经验认为,折扣标志可增加销量的百分之二十三。但其实也有陷阱:

其一,有些商家悄悄提高商品价格后再附送赠品,比如一瓶洗发水本来20元,现在买一瓶洗发水赠送一块价格两元钱的肥皂,但洗发水的价格已被悄悄提高到了22元。

其二,许多超市常将快过期的商品与正品捆绑销售,消费者往往忽略它的生产日期。比如牛奶就常搞“买一箱送一箱”的活动,第一箱还没喝完,第二箱已经过期了。

特价区“浑水摸鱼”

超市里常常会搞促销,但有些促销未必真的便宜。比如,在特价区会混有一些原价的东西;在大大的价格表下用不起眼的小字写着该商品的生产厂家,同时混放其它品牌,一些不细心的顾客容易误买;在服装区,把颜色、款式相近的不同牌子的衣服混放,只标便宜的价格,把高价的价签藏到不显眼的地方。其实,很多特价商品并不“超值”。

大包装比小包装更贵

很多消费者会有“买得多比买得少实惠”的惯性思维,这也成了超市的一种“销售心理战术”。逛超市时,你可以算一算,很多商品的大包装价格都比小包装贵。

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休闲食品中,如饮料、薯片等。而且这些商品的重量、价格往往都不是整数,比如480克、458克等,消费者一时也算不清到底哪种更划算。

被切开的水果“来历可疑”

分切的水果可以吃多少买多少,这种销售方式表面看很方便消费者,其实来历可疑。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观或变质等问题无法销售,一般的做法是化整为零,分装销售。

有些超市的工作人员用刀把果蔬坏的部分切掉,剩下的切成小块,用保鲜膜包装起来,这样看不出一点儿问题,消费者买到的商品质量却可能大打折扣。

利用灯光以“色”诱人

在一些小超市中,肉类专柜的上方安装有粉红色灯,能让鲜肉看起来更加诱人,等你买回家一看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暧昧的灯光往往让食品更娇艳,一般来说,肉类常用红灯光,面包类常用黄灯光,海鲜类常用蓝灯光。

导购员大多拿回扣

逛超市时,会碰到许多导购员向你“热情”推荐产品。其实,在他们热情的背后,却有拿回扣的“隐情”:一些影响力不大的品牌通常没钱大量投放广告,质量也不出众,所以利用“人海战术”,在超市内大量安置导购员,并给以高比例提成。导购员一般会使用“褒此贬彼”的方法,拼命劝说顾客购买自己承销的商品,将顾客忽悠得“雾里看花”。

结账是最后一道购物关

暴露在面前的诱惑越多,顾客就越经受不起这些考验。调查发现,被“困”在长长结账队伍中的人,购买货架上糖果、饮料的几率高百分之二十五。收银台边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经济实惠的小型零食,而排队付钱时往往是人最没有耐心的时候,让你很难扛过这最后一道购物关。

结语:在生活中,不知你有没有发现,逛完超市回家后总是会发现,买的总比原先预想的多,回家后也往往会后悔买了不该买的东西,超市里各种食物和商标数不胜数,使人无所适从,建议大家按照小编的建议理智购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