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袁世凯急于做皇帝?袁世凯怎么当上皇帝的
袁世凯连一个有地方实权的军人都不敢动,别说问罪,连免职调职都不敢。他主政四年,只发狠杀了一个没有兵权的京兆尹。杀了这只鸡,众多猴子并不害怕。
武昌起义一声炮响,轰走了皇帝,带来了民国。可是,民国从诞生那日起,**就缺乏权威。孙中山被推为临时大总统,他的党徒在各省做大小都督的很多,但他的**,连开办费都没有着落,革命党众弟兄,自己吃香的喝辣的,对孙中山一个大子不给。最后,还是实业家张謇帮他张罗借了100万,民国才算开了张。孙中山做了总统,连南京的百姓,都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东西,为何换了*,不称皇帝叫总统。
后来,袁世凯答应反正,逼清帝退位,总统的大礼帽扣在了袁世凯头上。跟孙中山比,袁世凯是个强人,手里有北洋军,而且,在清末新政时期,干的风生水起,有手腕,有魄力,也有班底。不像孙中山,要什么没什么,只是嘴会说。但是,袁世凯做了总统,**依旧没有权威。*还在的时候,你可以说,是*的人捣乱,不听话,可是,等到二次革命,*失败了,孙中山黄兴逃亡日本,袁世凯发现,自己的话还是不大好使。每个省的都督,都是一方诸侯,不听话,想换,还真的难。
最难的事儿,是税款征收。清朝即使到了末期,各个县的知县,人实际上也是**派的,国家税收一杆子插到底。督抚即使专权,也不大敢在税款征收上做手脚。要动,只能动厘金。只有特别牛的督抚,才敢截留关税。因为田赋钱粮的征收是地方官责任的底线,完成不了征收任务,知县就别做了,督抚也别做了。每年春秋两征,征收来的钱粮,直接上缴*。其中的钱款,都是化成25两的元宝,直接放进空心的大树干里,用铅丝封上,押送户部的国库,人称皇杠。后来改银元了,则从大清银行走账,钱依旧得交上来。可是,进入民国之后,县知事由都督任免,对于*和省里的国税机构根本不买账,自然,对于上缴钱粮这种国之大事,渐渐的,也就不甚了了了。
**,是靠地方养活的,地方不往上解款,**的日子就没法过。所以,袁世凯很着急,连开“御前会议”商议对策。财政部有人出主意说,现在县知事对解款的事儿不热心,是因为各省的国税厅对他们的任免没有任何发言权。应该模仿清朝,让各省国税厅和民政厅参与对县知事的任免事宜,都督任免县知事,国税厅只要对任免之事有发言权,税款上缴的事就好办了。
袁世凯一听,这主意不错,马上下令照办。于是,内务部和财政部联合通电各省,要求各省都督任免县知事,需与国税和民政厅协商。通电刚刚下达,直隶都督朱家宝马上致电**,要求收回成命,说是如果都督没有用人之权,就应该不设都督。如果请命不准,就请撤消他的都督职务。袁世凯感到事态严重,忘了自己刚刚认可过的,把责任都怪在内政部总长朱启钤和财政总长周自齐身上,要求他们收回成命,宣布通电作废。这两个总长,只好照办。拉出来的屎,生生坐了回去。
当时,梁士诒做总统府的秘书长,大事小事,都得他来操办。对于各地向*解款不积极这事,他也很是着急。一日,他找来财政部的人,问为何各地总是拖着不解款?财政部的人回答说,你看,山西国税厅的厅长对于解款的事儿积极了一点,就被山西都督阎锡山找了个茬儿,上报*解除了职务,现在这个厅长还在财政部被投闲置散,无事可做。前车可鉴,谁还敢热心解款呢?梁士诒听了,大有感触,但也无可如何,只好转身去想别的办法,比如发国债。
其实,直隶的朱家宝也罢,山西阎锡山也好,在民国初年,还都算是听话的都督。对于袁世凯,从来都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敬。但是,就是这两个地方,对于袁世凯*加强*权威的措施,都表现出强烈的敌意。**权威的坠落,已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这里面,既有帝制覆灭过程中,国情转换的不适应。在人们的习惯中,皇帝就是**,皇帝没了,**也就没了灵魂。袁世凯这个总统,主要是靠他的军事力量和手腕在撑着,缺乏来自传统的支撑。同时,也因为鼎革之际,各地实际上都是军人*。拿枪的军人,一旦有了地方行政权和财权,如虎添翼。**也就不好管了。唐朝的藩镇,有前车之鉴。二次革命被替换掉的都督,也是为带兵的北洋军将领取代,结构上换汤不换药。带兵的师长们一旦带着兵变成了都督,所带的*军,转身就变成了地方军,跟袁世凯就隔了一层。即使袁世凯实行改革,把都督变成将军,另设省长主民政,依旧改不掉军人专权的局面,将军(后来变成督军)并不只管军事,依仗手里有枪,什么都要管,省长变成了将军的小媳妇。
这样一个事实上军人专权的地方态势,加上没有皇帝的**,各地的分权趋势,只能越来越明显,别的不讲,单解款一项,就会越来不积极,甚至于拖欠不缴。而袁世凯则连一个有地方实权的军人都不敢动,别说问罪,连免职调职都不敢,无论他们怎么骄横。他主政四年,只发狠杀了一个没有兵权的京兆尹。杀了这只鸡,众多猴子并不害怕。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袁世凯要急于做皇帝了。这不仅由于杨度的巧舌如簧,还因为清朝的成例在那儿摆着,有皇帝在,权威就是在。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个馊主意。形势永远比人强,军人割据的大势已成,只要袁世凯无法用武力或者武力威慑摆平,这个大势就会走下去。不动武而称帝,反而给地方*以反抗他的合适借口:反复辟。
袁世凯怎么当上皇帝的
袁世凯称帝,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袁世凯是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北洋军阀领袖。孙中山辛亥革命,袁世凯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建立了*,遭到国人反对,多方*讨伐。1916年3月22日,称帝83天的袁世凯*宣告退位。6月6日病逝。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为中国近代化做出贡献,有的人说他是国贼。
1915年12月7日,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一律告竣,上报参政院,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
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时,举行解决国体总开票。各省国民代表共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1993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各省的推戴书上一致写着:“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当场杨度和孙毓筠提议说:“本院前由各省委托为总代表,尤应以总代表名义恭上推戴书。”秘书长拿出准备好的推戴书当众朗读,要求袁世凯“俯顺舆情,登大宝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经纶六合”。参政全体起立,一致通过。11点半,在欢呼声中散会。
当天中午,袁世凯接到推戴书,立即发回,并申令“另行推戴”。他首先表示:“查约法内载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惟推戴一举,无任惶骇。本大总统从政垂三十年,……上无裨于国计,下无济于生民,追怀故君,已多惭疚,今若骤跻大位,于心何安?此于道德不能无惭者也。制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国初建,本大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愿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此于信誉无可自解者也……望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
下午5点,参政院再次开会,孙毓筠等提议说,此事既属全国一致,元首亦未便过拂舆情,理应由本院以总代表名义呈递第二次推戴书。众赞成。
秘书厅仅用15分钟就拟成2600余字长文,参政院继续开会,众人对推戴书均无异议,乃于当晚进呈给袁。在这个推戴书里,称颂袁有经武、匡国、开化、靖难、定乱、交邻等六大“功烈”。文中说:“前此之宣誓,有发扬共和之愿言,此特民国元首循例之词,仅属当时就职仪文之一。当日之誓词根于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于民国之国体。国体实定于国民之意向,元首当视乎民意为从违。民意共和,则誓词随国体而有效;民意君宪,则誓词亦随国体力变迁。今日者,国民厌弃共和,趋向君宪,则是民意已改,国体已变,民国元首之地位已不复保存,民国元首之誓词当然消灭。凡此皆国民之所自为,固于皇帝渺不相涉者也。”固请袁世凯称帝。
12日一早,袁世凯申令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予之爱国,讵在人后?但亿兆推戴,责任重大,应如何厚利民生,应如何振兴国势,应如何刷新政治,跻进文明,种种措置,岂于薄德鲜能所克负荷!前次掬诚陈述,本非故为谦让,实因惴惕文萦,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子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为了“救国救民”,只好当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