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身世之谜 历史上的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史记》为韩信做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说明韩信曾经是布衣,最贫穷的时候,他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还曾受过胯下之辱。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虽然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可能是祖传的,他肯定买不起,祖上传的一把剑在身上,但是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他没有什么良好的表现。
因此这个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这个叫“吏”,招募低级公务员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后又不能“治生商贾”,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的、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卖东西的人,叫做行商坐贾。韩信他也没有这个本事,也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怎么吃饭呢?“从人寄食”,就是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他是个不讨人喜欢人。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等待实际,最终他遇到了一个时势,也遇到了一个伯乐,就是萧何。在萧何的推荐下,他被刘邦重用。
韩信身世之谜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史记》为韩信做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棉花,这个布是麻布,第二:没有钱,贫,古代的贫是没有钱财的意思,穷,是没有官职的意思,在上古的时候贫穷两个字是两个概念,但是我们现在看到,韩信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官职,所以可以说他是贫穷。第三:好带刀剑,那么我们现在要问,他是带刀呢还是带剑呢?我的结论是带剑,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古汉语它为了好听,它往往要用两个字,第一个字往往是虚的,比方说缓急,没有缓,只有急,所以刀剑我认为没有刀只有剑,而且后面司马迁还写到,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那么这个信息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韩信有贵族身份。因为在那个时候,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带剑。当时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剑很不容易。我们去看一些古代的文献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故事,往往说铸剑铸剑,一把宝剑铸不出来之后,一个人跳进去,跳到炉子里面去,这时候一把剑出来了,就是这个宝剑,所以剑是很高贵的。我们看武侠小说,大侠用剑,你看有没有一个大侠用斧头的,或用两把铁锤?不成体统,只有一身长衫,手上拿一卷书。这儿配一把剑,风流潇洒,剑很高贵的。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来,韩信可能是个破落贵族。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破落贵族,韩信的少年时代是怎么样度过的,他又有一些什么遭遇呢?
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虽然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可能是祖传的,他肯定买不起,祖上传的一把剑在身上,但是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他没有什么良好的表现,因此这个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这个叫“吏”,招募低级公务员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后又不能“治生商贾”,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的、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卖东西的人,叫做行商坐贾。韩信他也没有这个本事,也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怎么吃饭呢?“从人寄食”,就是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这个人讨人喜欢吗?
他经常去混饭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长,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当时的制度叫做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就是十个村子合起来叫做一亭,十个亭合起来叫做一乡,那么亭长可以推测他比乡长低半级,比村长高半级,是这么个职务,这个亭叫南昌亭,不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两个概念。这个亭长大概多少有点钱,韩信就老到他这个家里去混饭吃,天天去吃,吃得这个南昌亭长老婆一肚子气,最后他老婆就想了一个办法,天不亮半夜起来做饭,天亮之前把饭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韩信早上起了早床,摇摇荡荡来吃饭,一看饭吃完了,韩信当然明白了,人家讨厌他,一赌气,和南昌亭长绝交,我不跟你玩儿了,他脾气还大得很,然后跑去干什么?跑到河边去钓鱼,你想想他这种没本事的人,我估计那鱼大概也是钓不上来的,正好,河边有几个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就是那个时候丝绵的棉絮要到河里面洗一洗,这些漂母每天来洗絮的时候自己带饭,其中有一个一看韩信没饭吃,可怜他,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每天去洗,每天分饭给他吃,一直到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韩信说,我就不来了,以后吃饭的问题你自己想办法,韩信说,谢谢大娘,将来我一定厚报,漂母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说什么厚报,我不过是同情你罢了,你还说这种大话,。
所以韩信在这个时候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因为他不讨人喜欢,大家就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会来羞辱他,于是淮阴市上就有一个地痞无赖,市井无赖。有一天就来羞辱韩信,说韩信你过来,你这个家伙,个子是长得蛮高的,平时也带把剑走来走去的,我看你是个胆小鬼,他这么一说,呼啦就围上一大群人都来看热闹,这个家伙就说,你不是有刀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要不怕死,你拿你的剑来刺我啊,你敢给我一刀吗?不敢?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大家都看着韩信。杀啊?还是爬啊?韩信怎么样呢?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写,“孰视之”,这个“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熟”它是通用的,“孰视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阵,把头一低,就从这个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了,然后趴在地上,一市人皆笑,整个的街上都笑,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对一个男人来说那是奇耻大辱啊,而我们前面讲过韩信是一个破落的贵族,是一个士,而谁都知道一句话,士可杀而不可辱,韩信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他还是不是个士?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呢?
柏阳先生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不要认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心胆俱裂,胆战心惊,丢掉了灵魂,猛然跪下来,这是懦夫。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碰,因为人只有蹲下来以后你才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一下,这是英雄。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引用苏东坡一篇文章的观点来说明,苏东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论》论的是谁呢?张良,不是韩信,但是《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我觉得可以用在韩信身上,它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它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这就是普通人,那些小人物,他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拔刀子或者掏拳头,这个,我说这不算勇敢,这叫什么,这叫鲁莽,这叫盲动,真正的大智大勇,大勇敢是什么呢?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惶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为什么呢?“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就是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韩信这个时候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呢?要么杀了这个家伙要么爬过去。杀了这家伙的结果是什么?你也被杀头,将来远大的理想还能不能够实现呢?不能实现,所以一个怀着远大理想的人他是能够忍受的,司马迁就是,遭到宫刑,这也是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一个男人不能够接受的东西,他还不是忍下来了,为什么要忍下来,他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韩信同样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视之”,他盯着那个无赖看了很久,思想斗争很厉害,最后为了自己远大理想,牺牲眼前的荣辱,我想韩信当时心里面一定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韩信啊韩信,心字头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这就叫做忍辱负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韩信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志向的这样一个英雄,那么这样的一个英雄,绝不会满足于那样的生活,他一定是要有所作为,那么韩信又有着怎样的作为呢?他又怎样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呢?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他的推荐者,他的恩人就是萧何。萧何也是刘邦的故旧,跟刘邦一起起义的,而且一直管着刘邦的所有的杂事。实际上是刘邦的大管家,丞相。这个时候刘邦的情况并不好,屡战屡败,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刘邦手下的人就逐步地都离开他,到别的地方去,或者投奔项羽,或者自立山头,手下的将军跑了很多,韩信想,哎!我这个人也是命不好啊,我投奔项梁没什么出息,投奔项羽没什么出息,投奔刘邦我还是没什么出息,现在那些官职比我大的人都走了,我在这儿待着干嘛啊?而且我的想法,我已经拜托萧何,多次向刘邦提出来,都没有人理睬我,我在这儿待着干什么啊?他也走了,他一走萧何就着急了,甚至来不及向刘邦报告,马上自己就追了过去,连夜追过去,去追韩信,这个时候手下人就去报告刘邦,大王不好了,丞相跑了,刘邦当时大惊失色,萧何怎么能跑了,萧何是他的大管家,所有事情都是萧何管着的,别人跑了就算了,萧何跑了,刘邦简直是在家里团团转,过了两天以后萧何回来了,刘邦一看萧何,浑身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他妈跑哪儿去了,干嘛去了,你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我没有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去了,你追谁去了?韩信,扯淡,那么多将军跑了你不追,一个韩什么信的,有什么好追的,你明明是撒谎,萧何说不对,其他的人是一般人才一抓一把,哪儿都能找得到,有什么好追的,韩信可不一样,萧何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韩信,叫做“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