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征战史 揭秘名将秦琼军事生涯的五个阶段

民国诗人宋恕在《游五龙潭》一诗这样说:

胡国宅犹记,

唐家陵久平。

二三老农贩,

闲坐说秦琼。

这就是民间的写照,秦琼就是父老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一个传奇。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复原秦琼的历史面貌。

一,秦琼出身

《隋唐演义》里有一出“秦琼卖马”,用了好几回来说这个故事,所谓“三义坊当锏受腌臜(a za),二贤庄卖马识豪杰”,说秦琼祖父叫秦旭,父亲叫秦彝,都是北齐大将,保家为国而死,秦琼由寡母养大,后来当了历城县的都头,当差出门在外受困,虎落平阳被犬欺,遭到店小二等人的奚落欺侮,不得不当锏卖马,最终结识了豪杰单雄信,两人成了莫逆之交云云,后来京剧界还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就叫《秦琼卖马》,成了谭鑫培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咱们老百姓关于秦琼的印象往往就出自这里。

那么真实情况呢?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省济南市人。正史中没有记载秦琼的身世和先祖,于是给小说家们留下了发挥的空间,比如刚才提到的《隋唐演义》,另外《历城县志》还说秦琼出身寒微,他家世代是打铁的等等。现在看来都是虚构。 1995年济南出土了一块墓志,墓主人不是别人,正是秦琼的父亲,墓志记载其父名不叫秦彝,而叫秦爱,祖父名叫秦方太,都是北齐时期的文官,北周灭北齐之后,墓志记载说秦琼的父亲就此退出官场了,“周武平齐,君乃告归乡里。”(《秦爱墓志铭》)他的祖父呢,此时应该是已经去世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虽然祖、父都是官员出身,但秦琼还真的不是官二代,他家那个官北齐灭亡了就清零不算了。而且他这一身的武艺也不知是向谁学的,他祖、父都不见带兵打仗的记载,大概只能解释为乱世出英雄吧。

秦琼出道时身份不高,在隋朝大将来护儿手下充任“帐内”,这是隋朝王公和三品以上大员的随从。来护儿是隋朝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骁勇善战,在平陈统一江南、三征辽东战争中都立有大功。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对待秦琼的态度非常特别。当时秦琼母亲去世,来护儿特地派人去秦琼老家吊唁,下属们不解,有人问:“士卒死亡及遭丧者多矣,将军未尝降问,独吊叔宝何也?”(《旧唐书·秦琼传》)士卒死亡或者家里有丧事的多了,怎么不见您吊唁,单单到秦琼家吊唁呢?来护儿回答:“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旧唐书·秦琼传》)此人骁勇善战,而且很有志向、气节,以后定然能靠着自己的能力取得富贵,我怎么能把他当一般人来看待呢?

事实证明来护儿没看错。秦琼果然在隋末战乱中脱颖而出。

二,秦琼所用的兵器

一说起秦琼,大家都会想起手持双锏的一员武将形象。这个呢又是演绎,就跟历史上的关羽明明善于用长枪,却被渲染成手持青龙偃月刀一样。中国的民间文学好像很喜欢给英雄好汉安排个个性点的武器。

锏这种兵器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不太清楚,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唐代铁锏不是制式装备,那么秦琼用的是什么兵器?《旧唐书·秦叔宝传》记载得很明白:“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燿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唐太宗每次看到敌人阵中有耀武扬威爱显摆的家伙,必然命令秦琼出马,秦琼必然能一枪将敌人刺落马下。这说明秦琼善用的是长枪,而长枪的确是隋唐时期骑兵的主要装备,《唐六典》就记载过四种制式长枪,唐朝的骑兵最主要的武器就是弓箭和长枪。

三,秦琼所乘马匹

民间文学和京剧都说秦琼乘一匹黄骠马,宝马啊,大排量的。真实的秦琼所乘的马匹不是黄骠马,《酉阳杂俎》记载说:“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以酒。每于月明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胡公卒,嘶鸣不食而死。”意思是秦琼的马叫做“忽雷驳”,秦琼还经常给它灌点酒,这马厉害,弹跳力惊人,能越过竖起来的三领黑毡。当秦琼去世的时候,这匹马十分悲痛,不断嘶鸣,绝食而死。忽雷驳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怪,其实唐代前期战马的名字听起来都有些奇怪的,比如秦琼的老上级唐太宗的昭陵,那里有个昭陵六骏,赫赫有名,都是唐太宗生前骑乘的战马,那些马叫什么名字?“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有的按照汉语貌似能讲得通,比如“白蹄乌”,大约是白蹄子的黑马,“青骓”大约是青色的马,其它的呢?就不大了解其含义了,现代学者比对突厥语之后发现——所有六匹马的名字都是突厥语的音译,换句话说它们的名字都是按照突厥语来起的,包括“白蹄乌”和“青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突厥人骁勇善战,马背上的民族,大概唐人羡慕其骑术,所以常常用突厥语来给自己的马匹命名,甚至可能战马就是从突厥人那里买来的,所以我怀疑忽雷驳这个名字也是外语音译。

突厥人不是唐朝的敌人吗?这个不假,但是唐朝的文化特点就是这样,开放包容,很有自信,敌人强,我就承认你强,还虚心学习你,甚至战马名字都可以按照敌人的语言来起,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最终要战胜你。这就是大唐的气质。

秦琼的生涯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服役隋军

当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秦琼开始时是隋朝*军这边的,当时他跟随着隋军大将张须陀东征西讨。张须陀原本是隋朝的一个地方官,当时隋朝各地地方官面对农民起义都束手无策,长久不打仗,都没有作战的勇气,张须陀不一样,《资治通鉴》记载说他“得士众心,勇决善战”,是一员悍将,经常以少胜多,甚至还曾率领五个骑兵挑战敌人二万人,差点就死掉。这家伙到了哪里哪里的农民军就害怕。

后来张须陀率领军队与农民军首领卢明月率领的十余万大军对峙,张须陀这边只有一万余人,不出奇兵无以制胜,张须陀对将士们说:“贼见吾退,必悉众来追,若以千人袭据其营,可有大利。此诚危事,谁能往者?”(《资治通鉴》)我们诈败,敌人必来追击,然后我们派出一千人抄了他们的大营,这个任务很危险,谁愿意做?众将都不吭声,他手下有个悍将叫罗士信主动请缨,而此时另一个人也站出来了,我也去,谁?秦琼。

张须陀大为赞赏,勇士啊。这可能是他第一次注意到秦琼。于是张须陀率军队佯装粮尽退兵,卢明月果然紧追不舍,罗士信、秦琼率领一千人埋伏在芦苇中,等敌人主力过去了立即直奔敌人大营,大营栅门紧闭,罗士信、秦叔宝身手敏捷,爬上敌楼,格杀数人,敌人大乱;两人一路砍杀来到大门前,将门打开,将士们蜂拥而入,并且四处放火,卢明月又想回军拯救大营,结果被张须陀在背后追杀,最后只剩几百人逃脱,隋军大胜。秦琼在这一战里一战成名。

秦琼生涯第二阶段:扬威瓦岗军

瓦岗军这个名字大家很熟悉吧,《隋唐演义》里很多人出自这里,这个倒是符合历史的,唐初很多英雄人物都跟瓦岗军或多或少有关系。

瓦岗军的领袖名叫翟让,是隋朝东郡一个小官,曾经因为犯罪被关押在牢里等候问斩。一个狱吏觉得他是个好汉,于是悄悄放了他,翟让跑到瓦岗躲避起来,当时天下已经大乱,不久就有单雄信、王伯当、徐世勣来投奔他,徐世勣也就是李勣,也就是《隋唐演义》里的徐茂公,他也是后来名列凌烟阁的人物。

瓦岗军很快壮大起来,此时一个关键人物来投奔。谁呢?李密。李密是正宗的关陇集团后代,他是宇文泰时期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以谋略著称,隋炀帝第二次征辽东的时候,杨玄感在后方举兵*,迎接李密做自己的谋主,结果李密虽然给他出了很好的主意,杨玄感却不听,最后遭受惨败。李密也差点遇难,躲了起来。后来投奔瓦岗军。翟让见到他之后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翟让出身低微,性格上来说是个缺乏自信和霸气的人物,乱世需要这种气质,李密身上有,再加上他是关陇集团核心成员后代,所以很快李密就成了瓦岗军二号人物。

李密在瓦岗军最出彩的一战就是大战张须陀。张须陀当时已经是天下名将,深受将士爱戴。张须陀奉命进攻翟让。翟让以前曾经被张须陀击败过,非常害怕,想逃到远处去。李密说:“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之。公但列阵以待,为公破之。”(《旧唐书·李密传》),张须陀有勇无谋,而且骄兵必败,你列好阵势就行了,看我为你破此敌。

结果双方交战,李密率军埋伏在大海寺以北密林中,翟让正面接敌,张须陀一看是翟让,手下败将,非常轻视他。翟让佯装败北,张须陀在后面紧追不舍,李密从密林中冲出,袭击隋军背后,张须陀大败,李密将张须陀部队包围起来,张须陀本身已经杀出重围,但是为了救部下,又跃马重返包围圈冲杀数次,最终战死。张须陀的阵亡对隋王朝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他的部下伤亡惨重,但是秦琼和罗士信都逃了出来,投奔另一个隋军将领裴仁基,结果没多久,裴仁基投降了李密,秦琼就此成了李密的人,加入了农民军。史书记载说“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旧唐书·秦叔宝传》)得到这员骁将李密大喜,封官赏赐,给了很高的礼遇。当时他手下有所谓四大骠骑将军,秦叔宝是其中一个,李密选军中最精锐的士兵八千人分给四骠骑,号称“内军”,常说:“此八千人足当百万。”(《资治通鉴》卷一八三)这八千人的战斗力相当于百万之众。

秦琼这种武将心地是很单纯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李密对他特别好,他也就全心全意报答李密。此时的李密通过大海寺一战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不久翟让正式推李密为主,号称“魏公”。但是翟让虽然甘心当第二,他的兄弟和部下可不愿意,我们的地盘我们做主,李密是个外来户,凭啥让给他,说白了就是“打天下坐天下”的思想。不久就因为如何处理隋朝旧臣双方发生了矛盾,翟让这边对重用隋朝旧臣不满。最后矛盾爆发,李密假借一次宴会的机会杀死了翟让,独揽了瓦岗军大权。

此时的瓦岗军顺风顺水,但是很快迎来了一次大考。在东都洛阳皇泰主政权的怂恿下,李密要拦击一支大军——宇文化及率领的十万骁果,也就是隋炀帝的近*。隋炀帝此时已经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害,宇文化及率领这十万人返回中原。皇泰主名叫杨侗,是隋炀帝的孙子,隋炀帝去世后他被拥立为皇帝,年号皇泰,史称“皇泰主”。皇泰主及其谋臣想借瓦岗军之手杀掉宇文化及,而李密原本是反隋炀帝的,但此时很可能正陷入为难境地,怎么呢,自己夹在宇文化及和皇泰主之间,腹背受敌,此时皇泰主主动来讲和,李密想避免两面受敌,而且还想借机打入皇泰主政权,以便以后谋取洛阳,所以与敌人联合起来,出兵攻打宇文化及。

事实证明这是非常糟糕的一招棋,为什么呢?因为宇文化及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瓦岗军在这一战中虽然战胜,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瓦岗军一度有战败的可能,李密也差点阵亡,《旧唐书》记载说他当时“为流矢所中,堕马闷绝。左右奔散,追兵且至。”被箭射中,从马上掉下来昏迷掉了。左右随从吓得都跑掉了。此时秦琼挺身而出,“唯叔宝独捍卫之,密遂获免。叔宝又收兵与之力战,化及乃退。”秦琼不但以一己之力救出了李密,而且反过身来收拢阵型,与宇文化及再次激战,终于将敌人击败。

秦琼生涯第三阶段:委身王世充

李密讨伐宇文化及的战役是一招臭棋,虽然战胜,但是瓦岗军伤亡惨重,实力受到极大损伤。

此时东都洛阳城内也发生了巨变,野心家王世充发动政变掌控了大权,架空了皇泰主,而他掌控大权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攻打李密。此时的李密走了臭棋还不自省,反倒越来越骄傲,而且与部下之间因为战利品分配等问题发生了很多矛盾。王世充趁机打了过来,李密最终战败,一代传奇瓦岗军就此分崩离析,李密投奔了李渊,秦琼和程咬金等人都归降了王世充。王世充敬重秦琼,拜他为龙骧大将军,

王世充这个人不仅是个野心家,而且德行也很差,并且还是个话痨,再加上他只有东都周围一小块地盘,周围强敌林立,秦琼等人觉得他绝对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因此就谋划离开王世充。不久机会来了,王世充与唐军作战,秦琼在阵前忽然策马而出,与程咬金等数十人向西跑出数百步,然后下马向王世充作揖说:“虽蒙殊礼,不能仰事,请从此辞。”(《旧唐书·秦叔宝传》)虽然你待我们不薄,但是我们不想跟随你。王世充也不敢追击,那当然了,追上去干嘛,你打得过秦琼和程咬金吗?于是秦琼就弃暗投明了。

秦琼生涯第四阶段:效力大唐

唐高祖李渊接纳了秦叔宝等人,然后将他们划归到秦王李世民麾下。这一点非常重要,怎么呢,跟对人了,假如跟了李建成会怎么样,对吧。

李世民非常高兴,“太宗素闻其勇,厚加礼遇。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旧唐书·秦叔宝传》)李世民早就听说过秦琼的大名,给予很高的礼遇,拜为马军总管,率领骑兵。这大约是看中了秦琼的骑术。

秦琼不久就有了一次报答李世民的机会,当时李世民要伏击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当时效力于刘武周、宋金刚,骁勇善战,可谓横行无阻,而且刚刚获得了一场大胜,俘虏了数名唐军大将,然后率军缓缓后撤。李世民知难而上,越是强敌,越要挑战他。当然他也有底气——自己手里也有了一批猛将,其中就包括秦琼。

秦琼率领骑兵部队参加了这一场凶险之战,这是英雄对英雄的战斗,尉迟敬德吃到了第一场败仗,唐军斩首二千余级,《旧唐书》说秦琼“破尉迟敬德,功最居多”,此战大大鼓舞了唐军的士气——咱们不怕尉迟敬德了,咱们有秦琼。大后方的唐高祖听说消息之后也是欣喜异常,他派人赏赐给秦琼一个金瓶,并且说了这么一番话:“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旧唐书·秦叔宝传》)你不顾家小来投奔我,又立下如此大功,我身上的肉假如对你有用我都会割下来送给你,何况财物?

不久,唐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败宋金刚,并且逼降了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当时在宋金刚战败后困守孤城,被唐军包围,最终投降。从此李世民如虎添翼,两个翅膀一个是秦叔宝,一个是尉迟敬德。特别有意思的是,虽然尉迟敬德最终的投降是唐军整体压力所致,不是经秦琼之手抓住的,但是秦琼家却号称生擒尉迟敬德,秦琼的孙子秦怀道墓志近年也出土了,那里面明明白白写着秦琼“擒尉迟敬德”(《秦怀道墓志》),唐人往往有家传,自家写的传记,传给子孙。估计秦怀道墓志就是参考了家传,这肯定是有点夸大了,老秦很不谦虚嘛。不知道尉迟敬德看了老战友的家传是啥意见。

秦琼经历过的最大的一场战役是对窦建德的武牢关之战。这是一场奠定天下的决定性战役。当时唐军包围了王世充的洛阳城,王世充向河北地区的窦建德求援。窦建德认为假如王世充失败,那么下一步唐军就极有可能兵锋直指河北,自己危险了,这就叫唇亡齿寒。所以他下令总动员,率领着十余万大军,号称三十万浩浩荡荡前来支援洛阳。

当时唐军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有人觉得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建议立即撤军。而李世民则认为这是个机会,不如毕其功于一役,对窦建德早晚都是个打,不如现在就打,如果战胜了窦建德,那么洛阳的王世充也会绝望,唐军就可以一举两得。

于是乎李世民留下一部分部队继续围困洛阳,自己则率军来到武牢关迎战窦建德。李世民一生打仗善于使用疲敌之计,很有耐心,常常与敌长期对峙,然后寻找机会迅雷不及掩耳击溃敌人。这一次他又采用了这一招。

他和窦建德在武牢关对峙数十天,而且不断派人骚扰敌人后方粮道,最后窦建德按捺不住,主动挑战李世民。当时他的军队阵容很盛大,鼓声惊天动地,军阵长达二十里。李世民坚阵不出,为啥?还是那个疲敌之计。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就等你那个“三而竭”。窦建德军队从早上就排列成阵,大呼小叫了一上午唐军也不接招。到了中午窦建德的军队又累又渴,为了抢水喝阵型都乱了,李世民看见机会到了,率军突然发动袭击,窦建德正准备召见群臣,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连连后退才稍微站住脚跟,唐军与敌陷入胶着状态,战况激烈无比,尘土遮天蔽日,李世民决心出奇制胜,他与秦琼、程咬金等率领一支骑兵部队卷起旗子绕过战场,让敌人一时间无法分辨他们的身份,包抄到敌阵背后,李世民命令张开战旗,猛烈突击,秦琼等人奋勇当先,大破敌军。唐朝统一战争中最大的敌人窦建德被彻底消灭,窦建德被俘,军队土崩瓦解,洛阳王世充看到大势已去,不久也投降,唐朝统一战争获得决定性胜利。在这场战争后半阶段,秦琼是个关键性人物。

秦琼生涯第五阶段:决战玄武门

在玄武门事变前后,秦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双方都在做武装斗争的准备,手下都有一些勇猛善战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最忌惮的是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等几个人,他们想收买尉迟敬德,没成功,又想拿秦琼、程咬金等开刀,当时有突厥入侵,边境告急,齐王李元吉抢得先机,要带兵去打仗,这是国家行为,那么理论上来说国家任何人力、物力资源都可以调用,所以齐王趁机想剪除李世民羽翼,他提出要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秦琼随军出征,这是釜底抽薪啊,你想想看假如没了这几个人李世民还能打得过太子和齐王吗?齐王的计划是将这几个人调入自己麾下,然后杀了他们。这个阴谋被人告知李世民,这也是促使李世民决心动手的一大原因。

玄武门事变的过程咱们就不多说了。这里关键谈一下秦琼。

玄武门事变时秦琼进入玄武门了吗?在纷繁复杂的唐代文献和出土文献中,有很多人都声称自己参与了玄武门事变,这样的人起码有近百名之多,难道当时李世民带了一个连的人进入玄武门了吗?绝不可能。当时李世民事先收买了玄武门的部分守将,得以带着兵器进入门内,可是宫中其他禁军并没有全部被李世民收买,所以他不可能堂而皇之带这么多人进门,目标太大,会引起注意。而且对方只有两个人,没那个必要。那么怎么解释那么多人声称参与过玄武门事变?这其中好多人其实是玩文字游戏,玄武门事变是个光荣事,有点关系的都想借此标榜一下自己,他说他参与了,那在外面望风、在后方做饭的都算参与对不对,可是进入玄武门的有几个?九个,很明确,九个,《旧唐书》的《长孙无忌传》、《张公瑾传》、《隐太子建成传》都说是九个人。哪九个?经过分析,学界认为有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九个,没有秦琼,这么一员猛将,为何李世民不带着他?《旧唐书·秦叔宝传》明明白白说“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怎么解释?

这么重要的事情,秦琼当然会参与,只是他应该不在刚开始进门的那九人之中,他在事变中的具体位置史籍没有详尽记载,可以推想,李世民带进门的虽然只有九个人,但是太子和齐王有私蓄的武装,其中也有一些骁将,例如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都是些万人敌,所以李世民一定带来了更多的人预防他们,只是没有全部进门。秦琼埋伏在门外,不是说他不重要,反倒说明他重要,为啥?因为杀太子和齐王有尉迟敬德等人就够了,门外更重要,需要强力人物镇守。果然,太子和齐王刚被杀,他们的人就赶来了,有记载说兵力多达二千,禁军和秦王党的人在玄武门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我估计秦琼就在这个战场上,李世民给他的任务就是对付太子这边冯立、薛万彻等人,当时战况非常激烈,秦王党人数少,渐渐无法支撑,尉迟敬德把太子的头出示给敌人看,太子党这边的人才一哄而散,秦琼他们总算不辱使命。

事变后李世民大大封赏有功人员,拜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但是自此以后,秦琼就很少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了,原因何在?秦琼的健康发生问题了,他跟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旧唐书·秦叔宝传》)我打过二百多场仗,屡次负重伤,出血加起来起码几斛了,能不病吗?其后十多年里他以静养为主,贞观十二年卒,李世民特地下令将其陪葬在昭陵,第二年给他追封胡国公,贞观十七年又将其列入凌烟阁中,已经去世多年的秦琼达到了名誉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