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坛大佬 盘点晚清政坛上的三对亲兄弟高官

常言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乱世时代,想要家族繁衍壮大、建功立业,非得家族多子多女才行。在中国近代史上,亲兄弟同为高门显贵的也不少呢。

熟悉晚清洋务运动的人,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一点也不陌生。然而,他的兄弟曾国荃、李瀚章、张之万其实也是晚清响当当的大官。出身于普通的汉族士大夫家庭,没有什么后台可以依赖,他们只有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凭借事功晋升官位。靠自己,不拼爹,与兄弟一同努力,他们走的是一条坦荡光明的仕途之路,在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同日封爵显赫一时

提起湖南湘乡(现双峰县)曾家,在近代中国是如雷贯耳。传说曾家是曾子的后代,但湘乡曾氏祖上十几代贫寒,到曾国藩这一代,老大发奋,陡然中进士点翰林,自此供职京师。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胞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湘军中人呼“九帅”。曾国荃五岁即入其父所执教之私塾,十七岁进京在曾国藩身边学习,从小颇受乃兄之影响,《清史稿》称其“少负奇气”。曾国荃把治国经邦作为人生追求,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很不顺意,咸丰二年(1852年),仅举优贡(指从地方生员中选拔进国子监)。

曾国荃刚刚被选为优贡,就碰到太平军打进了湖南。其兄曾国藩被要求在长沙组织团练,对付太平军。他也随兄到长沙帮助办理。但在湘军大举东征之前夕,曾国荃回乡继续读书。

咸丰六年(1856年),石达开兵犯江西,江西战局十分危急,曾国荃投笔从戎,招募三千湘勇,赴江西援助兄长,攻打吉安,其军号曰“吉字营”。在众多湘军名将中,曾国荃是后起之秀,却也是崛起最快的,“吉字营”屡建奇功,成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

曾国藩曾称曾国荃是福将。在湘军东征中,曾国荃率军转战湘、皖、赣等省,立下不少战功,曾在“半年之里,七迁其职”。他先后攻克安庆、南京等重镇,为最终平定太平天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评说“曾国藩以湘军领袖而居功首”,“其弟国荃,论功仅亚国藩”。或许正因如此,兄弟俩同日封爵。

后来,曾国荃先后担任山西巡抚、湖北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职。1890年卒于两江总督任上。曾氏兄弟俩被同时赐爵封侯伯,为清朝平定三藩后百余年来汉人未有之殊荣。彼时曾氏兄弟同朝为官,显赫一时。

李瀚章、李鸿章兄弟:封疆大吏北洋大臣

作为晚清封疆大吏之首,李鸿章位高权重,李鸿章家族对中国政坛的影响,故家旧族中鲜有能与之比拟者。因为李鸿章,这个家族从大红而大黑,大起又大落。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中进士的那年,正好与数年后大红大紫的曾国藩是同一年考中,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极其微妙又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从“实惠”的意义上说远远超过了同乡、同学。李文安很有智慧,早早便安排两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

李鸿章1845年来到京城,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致用之学。曾国藩对李鸿章“大爱之”,料定他必是济世经国之才。两年后,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取进士,年纪轻轻就进了翰林院。1853年,李鸿章在家乡办团练,继而充当曾国藩幕僚。曾国藩“打掉牙齿和血吞”的精神气概,对李鸿章的性格影响很大。更为重要的是,李鸿章创建淮军之初,曾国藩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把八营湘军直接拨归李鸿章统领,这也是李鸿章创建淮军的班底。他是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淮军就是“李家军”。之后,淮军成了李鸿章发家的本钱,也是李鸿章在官场青云直上的根基。1862年3月,李鸿章首批淮军抵达上海,半个月后,他被任命为署理江苏巡抚,第二年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李瀚章是1849年的拔贡,又因是曾国藩的弟子,1851年分配到曾国藩的老家湖南,在永定县做县官。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叫李瀚章当湘军的后勤总管。李瀚章的学问和官位虽都比其弟李鸿章差了一截,但他很有经济头脑,会“抓钱”,会料理后勤,周旋人事,办事扎实可靠,为湘军筹集了大量军饷,曾国藩一再表扬他的忠诚。

李瀚章活干得不错,官运也就来了,后来一直升到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湖南巡抚、浙江巡抚、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

张之万、张之洞:哥哥状元弟弟探花

和李瀚章兄弟类似,晚清著名政治家张之洞也有一位低调的“状元大哥”——张之万。

张之万,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状元。丁未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被称为“名科”,因这一科考中了张之万、李鸿章、郭嵩焘、沈桂芬等名流进士,而张之万出类拔萃,文采压倒众名流,高中榜首状元。清朝267年中,既中状元、又当宰相的只有八位,张之万就是其中之一。张之万享年八十七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状元。据史料记载,张之万曾一日三本奏折。他奉旨到河南按察,详勘河南巡抚郑元善及部分官吏擅杀、罚银、浮收、苛派等情形,回朝实奏,郑元善降职为道台,知县任桂、副将杨飞雄被革职、降级,此举令张之万名声大震。

张之万早年曾积极协助慈安、慈禧发动针对肃顺等八大臣的政变,又曾在北京八里桥抵抗英法联军中受伤,授正黄旗满州都统兼正蓝旗护军统领,还曾与太平军作战。在清朝114位文状元中,只有张之万这一位状元有“知兵之誉”。张之万先后任河南巡抚、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光绪中官至东阁大学士。

同治十年(1871年),张之万以母年逾八旬,乞养,时年六十一岁,自请退休。其主动辞官的举动,在古往今来的为官从政史上十分难得,在官场士林赢得极高的声誉,众口一辞赞扬他志趣高洁,事母至孝,颇令人敬佩。以清廉自励的张之洞对这位堂兄更是钦仰不已。

光绪八年(1882年),张之万退休十一年后,朝廷想念张之万这位老年功臣,复召入京,时年已七十二岁,授兵部尚书,紫禁城骑马。可以说是官场奇迹了。

张之洞与张之万相比,张之洞是探花,张之万是状元,这一点张之洞不如张之万;论政绩和影响程度,张之万不如张之洞。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在中国历史上,兄弟二人同为宰相的只有张之万和张之洞。张之洞出任封疆大吏、治鄂十八年,推行洋务运动,张之万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史称“先有张之万,后有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