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名将抗日功臣黄琪翔 抗战后坚决要求退役
黄琪翔(1898~1970),字御行,广东梅县水车墟木莲塘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著名爱国将领,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党创始人之一。
黄家祖辈世代务农,由于家计艰难,其父黄富霖*远渡印尼谋生,其母刘桂伍居家操业。黄琪翔童年在村塾就学,1910年进其族叔黄钧选创办的梅县务本中学读书,后到广州进优级师范附中求学。从1912年起,黄琪翔先后在广东陆军小学、湖北第三陆军中学、保定入伍生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第六期学习,由于聪颖过人,成绩优异,为师友所期许。
1919年,黄琪翔于保定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北洋边防军第一师炮兵团第三营任排长。1920年调回保定军校任炮兵队队长,陈诚是他队上的学生。由于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黄琪翔于1922年辞去保定军校职务,回到广东参加革命。黄到广州时,正值孙中山率师北伐,他在粤军第一师司令部后方办事处任少校参谋。同年6月,黄应第一团辎重营营长张发奎之邀,任该营副营长。从此,黄与张共事至1927年底,离开广东为止。1924年1月,*改组后,黄加入*。次年,黄琪翔任粤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一团第三营营长,参加了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接着,参加了平定杨希闵,刘震寰*之役。战后,第一团扩编为独立旅(旅长张发奎),黄琪翔升任该旅第二团团长。同年8月,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随后独立旅扩编为第十二师(师长陈可钰、副师长张发奎),黄任该师第三十六团团长。10月,黄又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第二次东征,在讨伐南路的邓本殷之役,一直打到琼崖。
1926年7月,广州国民*举行北伐。黄琪翔随第十二师进入湖南、湖北和江西、河南,在平江、汀泗桥、马回岭、上蔡、临颖等重要战役中,都建立了功勋,成为北伐著名的战将之一。在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中,黄琪翔以偷袭战术攻敌侧背,再立奇功。该日黄昏,副军长陈可钰和各师、团长亲临前线侦察地形。大家见汀泗桥敌防守兵力雄厚,地形险要,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在讨论打法时,意见不一。黄琪翔建议以所部三十六团为前锋,于当晚开赴桥之上游,强渡北岸,迂回桥北,夺取敌最高峰阵地,次晨桥南部队发起正面攻击,桥北部队配合作战,当可一举成功。黄陈述意见后,大家都表示赞成,苏联顾问尼基金称此为奇谋胜算。当夜,黄琪翔令侦探队长梁秉枢率六十余人首先渡河,第三营和第一营跟进。黄并命令遇少数敌人时只用刺刀,未到达最高峰敌阵地之前,不许放枪。时敌军在最高峰阵地上设防,山腹地区兵力较少,黄部乘夜摸索前进,秘密接近敌人,未经过激烈战斗就夺取了四个山峰。迨接近敌最高峰阵地时,黄琪翔下令发起冲击,忽然间枪声大作,杀声四起,敌乱成一团,纷纷溃退。在拂晓前,三十六团即攻占了最高峰敌阵。此时,独立团、三十五团及第十师亦发起猛攻,敌遂全面崩溃,大部为第四军截断退路,包围缴械。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不到一天就胜利结束了。叶挺赞叹道:“琪翔是位军事天才,汀泗桥大捷他应居首功。”汀泗桥之役后,黄琪翔因功升为少将团长(北伐军中获少将衔的团长唯有叶挺,黄琪翔二人)。然而可悲又可叹的是,至今全部有关“汀泗桥战役”的官方文章和教科书对“应居首功”的黄琪翔都只字不提。
1926年11月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张发奎升任军长,黄琪翔升任该军第十二师师长。1927年4月19日,武汉*以唐生智为总司令,出师河南,继续北伐。黄琪翔为第四军前敌总指挥(时黄已升任副军长),1927年6月他荣升第四军“铁军”军长。1927年7月15日,第四军移驻江西南昌、九江一带,准备东征讨伐蒋介石。29日,黄参加了汪清卫等在庐山召开的“分共”会议。他派人连夜下山,秘密通知著名的*人高语罕、于树德、恽代英等离开该军。8月1日,贺龙、叶挺在*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黄不愿追随蒋、汪反共反人民,又没有勇气跟*走。因此,感到无所适从郁郁于怀。他说:“北伐至此,最觉痛心,拟将第四军所有枪炮抛沉大江中,军中所存款项,平分全军作路费还家,做个真的解甲归田”。同年12月12日,留守广州的教导团和广州工人群众在中国*领导下发动了广州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张发奎、黄琪翔*逃往广州河南李福林处躲避,以总指挥和军长名义急召东西江部队遄返广州,协同朱晖日的*部队向起义军反扑,镇压了广州起义,血腥*革命群众。黄琪翔对这一事变负有重责,在内外舆论指责下,离职前往香港。黄在香港逗留月余,于1928年春赴日本,同年7月赴德国柏林,入柏林大学补习德文。黄琪翔在柏林逗留期间,适邓演达、叶挺、宋庆龄等人也在柏林,黄受他们影响,有所觉悟。他赞同邓演达与*合作的立场,并赞助邓在中国组织、建立既反对*反动统治,又不同于*的第三种政治*的主张。
1929年5月,黄应宋庆龄之请,护送宋回国参加孙中山移灵南京典礼,后寄居上海。1930年5月,邓演达也回到上海,发起组织“中国*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农工*党的前身),黄力予赞助。8月,举行结党式,成立*干事会。黄琪翔参加干事会,并担任军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次年11月,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黄乃负起与各方联系之责,继续“第三党”的工作。
“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震动。原第四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抗战,举国瞩目。黄琪翔当时仍在上海,曾亲至前线,并领导“第三党”在上海的同志组织义勇队参战,发动群众开展募捐、慰问等活动,支援前线。上海抗战失败后,“第三党”在上海的组织也多被破坏,黄琪翔避往香港。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后,经过原第四军将领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的积极筹划,于1933年11月20日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推黄琪翔为大会主席团主席。黄在会上宣读了宣言,宣告成立人民革命*,改国号为中华*。这就是当时称为“闽变”的福建人民*运动。黄琪翔积极参与了这一事变,早在逗留上海期间,黄与蔡廷锴等人比邻而居,时相过从,对当时形势,曾屡加研讨,认为非抗日不足以图存,非反蒋不足以言抗日,彼此之间早有默契。在事变中,黄担任人民*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委员及参谋团主任。他力主实行改元易帜、计口授田,以便争取工农大众的拥护。但是,“福建人民*运动”由于事起仓卒,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没有取得各方的支持,在蒋介石的军事压力下,很快就失败了。黄乃离开福州,在漳州匿居月余,后经汕头转道香港,并于1934年夏重赴德国柏林。
1936年10月间,黄琪翔在柏林接到陈诚来电,要他回国参加抗战。黄即动身回国。次年1月,黄在南京会见陈诚,复由陈引见蒋介石,蒋委黄为中将高级参谋,
后任命为训练总监炮兵监。1937年,上海爆发“八·一三”抗战。张治中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黄琪翔为副总司令防守上海。不久,黄又调任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指挥青浦,嘉定一线的防御作战。11月5日,日军以其海、空优势,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绕攻上海。黄琪翔闻警星夜赶赴松江,抽调部队驱逐登陆日军,无效,乃扼守黄浦江以图阻止日军前进,保障松江以固上海侧后安全。黄琪翔只率参谋若干人驻松江城指挥,倾注所有残存部队,竭力抵御。经两昼夜激战,终于不支,日军坦克于8日开进松江,黄琪翔由小道退出。至此,上海抗战遂失败,全军西撤。黄随军到达武汉。翌年,在武汉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蒋介石以陈诚为政治部长,*,黄琪翔为副部长。黄努力与*合作,壮大抗日阵容。在这段共同工作的日子里,黄琪翔与*不仅是同事,而且是邻居,朝夕相处,两人常在一起散步,分析国内外政治形势和抗战前途,黄对*内顽固派破坏抗战的行径十分厌恶,他发现与*许多观点相同,彼此结下深厚友谊。8月,*去职。黄不安于位,加之由于他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与*配合默契,因而激起*内右翼分子的不满,经常向蒋介石告恶状,乃请陈诚调其为军训部次长(部长白崇禧),离开武汉前往桂林。从1938年秋至1939年,一年多时间里,黄在军训部次长任内呆在桂林。
1939年秋,日军在湖南、湖北战场发动进攻。黄琪翔调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率李默庵的一个军和第四军驻防湖南邵阳,拱卫长沙。但军队还没有调到战场上,黄又被调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他坚持国共合作,通过八路军驻桂办事处李克农,借调《救亡日报》的*人廖沫沙到他的总司令部来任少校秘书,同上前线不离左右。该集团军驻湖北襄樊,参加枣宜会战。枣宜会战是抗战中较重大的战役之一,日军出动了五个师团的兵力,第一期作战以占领枣阳、襄阳、老河口为目的。黄琪翔的第十一集团军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统辖,担任枣阳地区正面防守。其时,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请假回川,战区长官部又以黄琪翔兼任该集团军总司令,指挥该部作战。
1940年5月4日,日军第三十九师团、第六师团之一旅团向第十一集团军进攻,占领高城、安居阵地。黄以第八十四军一七五师在唐县镇附近阻击,使主力部队得以转移到枣阳阵地周守。但此时在唐县镇正面进犯之敌,从两翼包抄,蒋介石的嫡系汤恩伯根本不听李宗仁指挥,为保存实力不战而退,枣阳暴露敌前。8日,黄部*弃守枣阳,撤至襄樊。撤退时,黄琪翔满腔悲情,在指挥部墙壁黑板上,挥泪书写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黄部撤退后日军紧迫不舍,黄以第一七三师阻击日军,由于寡不敌众,该师在激战中,自师长钟毅以下大都阵亡。黄率主力撤至外线后,沉着指挥,积极反攻,对敌实施反包围,在友军协同下,将日军的四个师团兵力,围困在襄东平原地区,激战至11日,敌伤亡惨重,突围东退,枣阳复被克复。但在襄东追击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率少数部队与敌发生遭遇战,壮烈殉国。敌复以反扑,于17日再度侵占枣阳。黄琪翔所指挥的部队是杂牌军,第二十二集团军又是临时隶属,难以调遣。枣阳、襄阳、樊城相继失守后,黄曾愤慨地说:“若有当日第四军在手,我对抗战不至于毫无办法。”
黄琪翔常说:自己是一个军人,在抗日战争中绝无保留地贡献一切,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他的积极和素养,指挥作战总是沉着、冷静,胆大心细,每有战事,必详尽研究敌情,仔细查看地图,虽敌机在头上盘旋,炮声在耳边轰响,都若无其事,镇静如常。在他的司令部,还引用一些进步人士如廖沫沙、朱洁夫、陈卓凡等人,担任重要工作。其夫人郭秀仪亦以战场为家,随同工作,不避危险,组织战地服务团,进行救护工作。
1940年9月,枣宜战役结束后,由于他担任的第十一集团军军减员严重,蒋介石借整编之机撤消了部队*,黄调任预备集团军总司令,于1941年初到重庆。这年冬,黄调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驻湖北恩施和四川黔江。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拘禁在恩施,黄不避嫌疑,时加看望并予照顾。他对叶挺不独是乡情旧谊,尤钦佩其高风亮节。后来他在纪念叶的词作中曾写道:“时花异草知何在,红叶长留天地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组织远征军,在昆明设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黄任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陈诚),指挥滇西远征军作战。他在盟军中显示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为打通被*达三年之久的中印公路,结束我国被围困的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八年抗战中,黄琪翔转战东南,几次指挥大兵团作战,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他待人接物,却温文尔雅,平易近人,有军人政冶家之称。他同中国*的许多*有深厚的友谊,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抗战胜利后黄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勋章”、中国最高奖章“青天白日勋章”以及美国最高奖章“*勋章”,改任中印公路东段警备司令等职。1946年,该司令部撤销,黄回到重庆。
抗战胜利后黄琪翔第一个以现役上将的身份,公开声明:“从此退役,绝不参加内战。”为此遭到蒋介石的严厉训斥。国军上将黄绍雄说:“黄琪翔一贯反蒋,所以老头子不到万不得已,绝不重用。否则以他用兵如神、无坚不摧的战绩,早就该和那些国军*将帅一样,升为一级上将了。”1947年,蒋介石为避免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将他贬往德国,任中国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1948年秋,解放战争已进入人民解放军全面反攻阶段。蒋介石寄希望于美苏战争或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挽救失败的命运。是年9月,黄琪翔在柏林忽接蒋介石一封署名电报,内谓:“闻柏林美苏关系紧张,冷战有变为热战可能,究竟情况如何,希即回国报告。”黄即回南京见蒋,向蒋分析大战不可能发生,希望恢复和谈。这次会见,使黄对蒋的幻想最后破灭,便请求辞去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职,不愿再赴柏林,决心归附人民。之后,蒋介石要黄琪翔到*去看陈诚,想借陈诚的关系留黄在*备用。黄见陈诚后,陈即劝黄将家属搬来*定居,黄答以回上海后再商量,就此离开*,回到上海。是年冬,他离开上海前往广州,后潜赴香港,脱离了*的控制。黄在香港期间,曾向*负责同志表示希望在党的领导下,为解放事业多做一些工作。因此,他曾写信给张发奎、余汉谋、薛岳、李汉魂等四位将领,策动他们起义。
1949年8月间,黄琪翔在*组织安排下携眷北上,回到北平,以特邀代表资格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开国大典。建国后,黄琪翔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法案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及中国农工*党*委员会副主席和秘书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时,是*级第一批“摘帽右派”名单中的第一人。*期间被扫地出门,饱受折磨、凌辱与殴打,遭到残酷迫害。
1970年12月10日,一代北伐英雄、抗日名将黄琪翔因患心肌梗塞,撒手人寰,含冤西去,终年七十二岁。而其“摘帽右派”的冤案直至1980年经*亲自批示,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1988年9月2日,中国农工*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黄琪翔诞辰90周年。时任统战部部长阎明复代表**向黄琪翔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他在致辞中说:“黄琪翔先生为新中国的司法、体育事业,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