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后蒋介石为何弃用“战神”薛岳?

白崇禧、薛岳、孙立人三人,公认乃国军将领之佼佼者,甚至在网友中享有“战神”之虚誉。但去台后,三人均不获重用。白、孙之缘故,《短史记》已有阐释——白氏政治立场反蒋,更在内战末期频频“通共”;孙氏在台任陆军总司令期间,一脚“通共”,一脚亲美,且欲联合“*派”推翻蒋介石。

薛岳去台后长期闲置,究其原因,实与白、孙二人雷同。早在1944年,抗战尚未结束,薛氏即与李济深密谋合作倒蒋,试图在史迪威的支持下,脱离重庆另组新*。据李济深自述,“我派李卓贤到重庆去见史迪威,……又派人去与薛岳联络,薛岳那时也与美国接上了头。”薛氏“反蒋”一节不算秘密。但内战期间,其“通共”情事,则迄今鲜有人知。据大陆解密档案文件,1949年5月间,薛氏与*过从甚密,且一度承诺反蒋举事。

薛氏其人,政客色彩颇浓,本质上并非一纯粹军人。三次“长沙会战”,其政治考量远甚于军事谋划,故战报谎话连篇,以至于军令部部长徐永昌慨叹:“我国军人无耻,可谓达于极点”。1948年,薛氏更与余汉谋、张发奎等粤籍军人合谋,欲扶植孙科组阁,且内定张发奎为国防部长,薛岳为参谋总长,余汉谋为军政部长。惜乎粤系不敌桂系,谋划未成。其后,薛氏又趁蒋氏嫡系部队苦战于淮海,与张发奎、余汉谋提出“粤人治粤”之口号,意在将宋子文驱离广东。蒋氏无奈,遂任命余汉谋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为广东省*主席,张发奎为陆军总司令。1949年2月,薛岳走马上任;5月,即与*建立了秘密联系。

据档案文件显示,先是,5月4日,蒋光鼐赴港向*传递消息称:“张(发奎)、余(汉谋)、薛(岳)对反蒋一致,对联共则各怀心事,彼此未能共同商讨。……薛表示虽恨蒋,但不满*,态度仍极顽固。”其时,桂系白崇禧正与*积极联络,且承诺“*若有什么指令,他马上照办不误”,故蒋光鼐还提到,桂系甚至拟“移师湘粤边境,以威胁驻粤蒋系两军,促进张、余、薛之决心与勇气。”工作进展很快。至5月13日,地下党致电*,明确提到“薛岳已决心反蒋”。文件称:“据蒋(光鼐)说,薛岳已下决心要干,组织工农革命*,且已将此意托余汉谋征求李(宗仁)的同意。”“薛谓如李不参加,亦决心干。薛计划为在粤组织工农革命*。”

但是,在薛岳倒戈一事上,粤系与桂系之间,存在严重矛盾。5月14日的内部讨论会议上,桂系骨干黄绍竑“主打破党统,维持法统,由李德邻领导西南全面和平”。李德邻即李宗仁。桂系之意,乃是希望先将桂、粤两系人马打包统合在李宗仁、白崇禧旗帜之下,再集体投共,如此可增加己方谈判筹码,以便从*手中换取更多的政治收益。但负责策反薛岳的蒋光鼐,却对此不以为然,向*表示:“党统、法统均应废除,如李踌躇观望,粤薛应先发动。”

5月17日,地下党再次发出电报,称薛岳与桂系矛盾较大,须待白崇禧等人离开广东后,才能举事。电报援引粤系将领邓世增带来的情报称:“薛岳虽仍谋以粤赣独立,但因环境恶劣,不如前之坚决。……薛向邓表示:俟白等离粤,即采取行动云。”薛的这一表态,似不过是暂安*之心。据邓世增讲,白崇禧因未能在与*的谈判中,得到理想的政治回报,故放言表示:“他为谋和而结果只得了战犯头衔,那就只好对共抗战到底”;地下党也获得情报显示,邓世增对粤系投共一事之收益相当关心,“私向人表示,有吴奇伟等如此小干,而不谋大干,终必被*一个个吃掉,实不合算。”换言之,邓氏反对如吴奇伟般零碎投共,理由是回报太小,“不合算”,和黄绍竑一样主张打包投共。故在白崇禧心生犹豫之际,邓氏对于游说薛岳投共,也相应变得不积极起来。

至5月22日,“黄季宽约见告我,薛岳反蒋之意已暂打消”;其拟投共一事,就此告一段落。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薛岳走马广东之初,宋美龄即由美国致电蒋经国,询问“薛岳态度近来究竟如何,盼复”;蒋经国则回复:“人心之坏,出人意料,万分寒心。薛之态度暂无特殊之表示”。戒心若此。1952年,蒋氏父子以薛氏可能勾结“第三*”为由,搜查其住宅,非为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