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释大融合 历史上的“儒”家来源以及变革!
(指点*谈“儒释道”第三十九期)
何谓儒?在说文解字说给出了如下的注解:“儒即术士。”
但我们现在所说的儒与这个字最原始的注解已经发生了演变。现在所说的“儒”,大要是指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时代演变到今天,“儒”,在很多人眼中已经是迂阔守古,冥顽不灵的代表。
那么,追本溯源,我们既然要谈“儒”,那就从儒家的来源开始说。
“春秋乱世无义战”,在那个高岸为谷的年代里,却是中国古代思想井喷的大时代 !诸子百家争鸣,都希冀用自己的学术去改变君主,改变天下乱象。儒家也是应运而生的其中一种学派。
鲁国的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留给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言行撰著成书,并且形成了一大学派——“儒”。历史的车轮走入战国之后,齐国首先尊崇人才,在稷门建造了稷下学宫,延揽天下各派人才,百种学派都在其中*的研究。法家的慎到、儒家的荀卿、甚至于阴阳家星象家都有。
这些大才一时盘踞,在各派学术争鸣辩论的同时直接促进了我们古代哲学思想的大繁荣。那是一个思想飞速成熟的黄金时代。
既然要说儒家,我们也对孔子孟子非常熟悉,那么就从这个在稷下学宫中讲学的荀子说起。荀子其人名卿,他是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他的思想直接包容了前代各家的思想,但却始终以儒家居中,各派抽取补充,成为一时巨子。秦国著名的将军蒙恬、秦国丞相李斯、法家大才韩非都是荀子的弟子。荀子教人不拘一格,因材施教,故而他的弟子大多不是儒生,但却都是赫赫大才。荀子生活的年代,秦国日渐强盛,已经有了吞吐天下的气魄和实力,故而年老的荀子并未在能够一逞抱负。少年时期的荀子,十五岁就能负笈游学,在儒风盛行的齐国荀子接受到了旧有鲁国的儒家学派的熏陶,并且在兰陵写成了天下奇文《非十二子》,这篇文章一方面点评百家学术,又在另一方面针对儒家学派不讲求现实,不看重实际的缺点进行了独到大胆的批评。虽然,因为荀子几乎得罪了百家学术,但是却因为这一篇雄文而使得争论纷纭的百家学术有了统一的迹象。
荀子之后,商人出身的秦国丞相吕不韦又在秦国广收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学术进行了整理,大概是天下分久必合的时运到了,所以连学术也终于开始由鼎沸的争论走向统一之路。
秦国一统之后,注重法家,还没有儒家的一展风采的时机,而大汉建国之后,又因为天下民生凋敝而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直到汉武帝时期,因为国力日渐强盛,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适合乱象滋生的帝国,原本已经没落的卜算之道渐渐在民间兴起,甚至于在高高的皇宫之中也有了这种不合时宜的东西。雄韬伟略的汉武帝刘彻心急如焚,他亟需一种新的统治思想,在这种政治需要之后,才有了大儒董仲舒顺时应世的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并在接下来的几千年被奉为圭臬。
于是,在武帝的倡导下,帝国开始将儒家放置到了神坛之上,大汉帝国从此有了新的思想约束。于是,东汉末年,一大派儒家经学之士涌现而出,例如我们熟知的天才孔融、还有王充等人。他们将前代的各种思想之中自己认为的闪光点开始吸纳进入儒家学派之中,甚至于不拘一格的重新选用黄老之术中的思想。没有了门户之间的这些新儒生将儒家学派的思想推向更加充实,更加稳固,更加成熟的地步。这就是儒家在汉王朝时期的第二次大变革。
接下来的三国乱世又起,道教改头换面再一次又兴起,此时天下被司马懿的子孙统一,新生的晋朝有着独特而思想内核,魏晋时代的士大夫沉迷于五石散这种炼丹产物,葛洪等道家学子重新抬头,儒家也被打压到了极点。唯一可见的也就是那些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了,可就算是他们也已经不再是之前翩翩守礼的君子形象了,他们追求自我的解放,于是,历史到了这里形式再一次不明朗起来。
难道,传承了四百余年的儒家也终于到了新城代谢的地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