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藩之乱始末 康熙皇帝一生中功勋之一

平定三番,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不可不提的功勋之一。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谈谈三藩之乱的始末。

三藩之乱(1673年农历11月21日-1681年农历10月29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议为由,结合海内外反清*起兵反叛的战争。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举兵始,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缢而终,共历时八年。

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甚猛,数月之间便攻占江南六省。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延平王郑经等先后举兵响应,一度动摇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吴三桂之声势至此达到顶点。不过,吴军此后未能有所进取,清廷在相持阶段逐渐获得转机。1676年(康熙十五年),清大将军图海凭借平定察哈尔之余威,一战而收复关中地区。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等各路清军也击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军于浙江和江西一带,耿精忠于此战后向清廷投降。次年(1677年),尚之信亦降清,孙延龄*则于广西覆灭,吴军之东西两翼皆被清军翦除,清军在全局上对吴军呈合围之势。1678年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试图重振民心士气,然而却于数月后病死于衡州,太孙吴世璠继位。此后,战局对于吴周而言更是每况愈下,先失重镇岳州,湖南因而不保;清军又击败吴周将领王屏藩于四川,试图阻断吴军补给线,吴世璠只得退守贵阳。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顺势分道入黔直指云南,于次年(1681年)攻克昆明,吴世璠兵败自缢,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三藩由来

清朝初年,由于满洲初入中原,其统治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满洲统治者采取“以汉制汉”之政策,在“三顺王”的基础上分封入关有功之四位汉人将领治理南方各省、与南明*作战以巩固清廷统治。朝廷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贵州及四川;孔有德为定南王,镇守广西;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史称“四王”。后孔有德与其子孔庭训为南明李定国所围杀,仅遗有一女四贞,被孝庄文皇后收为义女,定南王爵号遂无嗣而废。自此清廷所封汉人四王只剩其三,所以史书称之为“三藩”或“后三藩”(与“前三藩”,南明福王、唐王、桂王政权相对应)。

清廷形势

康熙帝玄烨在除掉鳌拜专权、掌控朝政后,将目标转移到消耗天下财政大半、具有自主选官权的三藩之上。康熙帝即位之初,清廷内部原本仍将“以汉制汉”作为施政纲领,为笼络民心之重要举措,因此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无视顺治帝遗照中专任满洲以防大权旁落的警告,仍放任吴三桂在外专权。后来,鳌拜被擒,满洲保守*一时抬头,撤藩之声逐渐壮大。为专注于应对撤藩可能带来的军事后果,康熙帝晋封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为亲王,位列内蒙古四十八旗王公之上,抵御可能来自于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入侵;同时,在东北地区仅以驱逐等保守策略应对俄罗斯彼得大帝在远东的扩张。在整体军事实力上,自清廷定鼎北京后,八旗兵力总数约为20万人;绿营兵曾一度达60余万,后经裁减,只剩下20余万。因此,在康熙初年,清廷总兵力约在40万左右。

三藩形势

之前,清廷为方便与南明作战,将云南军政全权交付吴三桂。顺治帝曾颁布上谕:“……命平西王吴三桂、移镇云南。今思该藩忠勤素著。练达有为。足胜此任。当兹地方初定之时。凡该省文武官贤否、甄别举劾。民间利病、因革兴除及兵马钱粮一切事务。俱暂著该藩总管奏请施行。内外各该衙门不得掣肘。庶责任既专。事权归一……” 三桂逐渐利用此特权扩大自己的*。他兹令各部委派其中意之人为官,各部畏于其势,即便之前已选定委任官员,仍然按其意思改易,因此一时有“西选”之称。

此外,三藩的军事实力也较为雄厚。仿照八旗兵制,尚、耿二王麾下各辖汉军旗3,000人,加上绿营兵各6,000至7,500人,然而两藩辖下人口众多,壮丁、夫役人数数倍于此,因此尚耿二藩所辖不下三十万之众。吴藩之军事实力甚至高出尚耿之总和,吴三桂旗下所属汉军五十三佐领共10,600人,加上麾下绿营兵组织“四镇十营”的21,600至24,000人,还额外自行招募了大量云南土著“猓猓兵”。由于常年与南明、缅甸、云贵土司作战,三桂麾下精兵猛将聚集,有都统吴应麒、吴国贵、夏国相、胡国柱;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将领,实际兵力远超朝廷规定之编制。为知己知彼,力保权力不失,三桂还使其子吴应熊以额驸地位之便利结交朝廷大员、探听内部信息。吴三桂设平西王府于永历帝五华山之旧宫、并将前明沐王府庄园纳为己有,又私自开山铸钱,与蒙古贸易购买军马,俨然有独立王国的架势,三藩遂渐形尾大不掉之势。

海外形势

永历帝、张煌言等南明各*相继被清廷消灭之后,孤悬海外、以郑经为首的明郑*成为唯一仍奉明朝为正朔的抗清军事力量。自郑成功死后,明郑内部经历了一系列权力斗争、对外则在与清荷联军的交战中丢失金门、厦门,统治区域仅剩下*和澎湖列岛。清廷多次以高官厚禄招降分化明郑*。郑经以朝鲜、琉球为例,希望*成为清朝属国,保留衣冠发式。清廷对此断然拒绝。郑经因而重整旗鼓,蓄势待发,准备寻机与清廷开战。明郑多次向日本请求援军反攻清廷,但江户幕府由于既定的锁国政策,虽然对反清复明*多有同情,仍拒绝了出兵的请求。力主支持明郑的萨摩藩则对其进行了军需支持。

撤藩激变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平南王尚可喜因与其子尚之信不和,上书朝廷,请求归老辽东,以之信袭爵留守广东。康熙帝顺势宣布裁撤尚藩,命尚氏父子一齐返回辽东故乡。吴三桂听闻尚藩被裁后感到非常震惊,联合靖南王耿精忠上疏朝廷请求撤藩以为试探。吴三桂自以为功勋高于尚耿,认为朝廷将仿效明朝沐英故事,使其世守云南,并未完全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