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什么样的人才算状元呢?各朝代的状元

再拿前述标准回溯到唐、五代,尽管当时*并没有正式确认过一个状元,不看重进士名次,考了第一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但是进士也是排过名次的,民间有时也称进士第一为状元,我们还是承认唐、五代有状元,那就是进士科的全国第一名。同一科目只能是同一试卷,每次考试第一也只能一个,*出面作特殊处理的除外。也只承认进士科的全国第一名为状元,非进士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的,无论有无依据,则一概排除,因为那时不管称谁是状元,都是民间行为,没有法律依据。广东的莫宣卿明明是制科第一,由于当时有个朋友写诗对他表示祝贺,也称他是“状元”。广东人以此为依据,硬说莫是“岭南第一状元”,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若制科或明经等科的第一都算状元,那状元就太多、太滥,没有研究价值了。

这很简单:苏东坡将他的词集定名为《东坡乐府》,我们还说是词集,而不认为是乐府。《庄子》最早用过“小说”一词,我们并不认为《庄子》说的小说就是小说。反之,我国古代不使用“哲学”一词,我们并不因此认为我国古代没有哲学。古代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是“经邦济世”,所谓的“经济之才”实际是政治人才。我们在研究古代有哪些经济学家的时候,肯定不能将古人所说的具有“经济之才”的人都算进来,必须以现代的标准一一进行甑别。对于各朝科举中的一些特殊情况,笔者的思考如下:

第一,唐代大历元年到十年,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混乱之中,年荒岁歉,科举考试虽然照常进行,但是这11年是分东都(洛阳)和神京(长安)两处开考,各派知贡举,各自状元。这样状元就太多了,我认为除了强调进士科外,还必须强调统一排名的全国第一。这都不是统一排名,不能说是全国第一,所以都不能算。

第二,元代的左右两榜,各有状元,这都算,因为*承认,而且左右两榜的考卷不同。

第三,明代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会试后,由于出现严重的政治纠纷,好几个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遂搞两次殿试,出了两个状元,这都算,因为这是皇帝认可的,有法律效力。

第四,清初也有两次是满、汉两榜,跟元代一样,都算。

第五,金代科举,其“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有自己的创造性,较为特别。金代的统治疆域是逐步形成的,因此立国之初有“北人”、“南人”之分。太宗天会年间,同是进士科,为了方便考生,出不同的卷子。北人的考卷偏于儒家经典,被录取者称“经义进士”,南人考卷偏于写作,被录取者称“辞赋进士”,各自排名,各有状元。后来统治时间久了,南北混同了,但是这种进士科又分经义、辞赋两个小科的办法却一直延续下来。这样就每次考试出两个状元。不仅如此,中间较稳定的时期,还专门考选女真进士,女真士人尽管经过专门训练,但无论考经典还是考写作都无法跟汉人比,他们是统治民族,于是另考他们治国方略,被录取者称为“策论进士”,也独立排名、放榜,自然也有状元。这样进士里出现3个小科了,每次考试出3个状元。后期,政局不稳,一方面策论科停止,一方面如上文所引,经义第一视同辞赋第二,每次考试只选一个状元了。哪次考试出几个状元,都是有明文规定的,我们应当尊重金朝*的诏令。

第六,五代时期各国与农民起义政权的状元,还有北南宋之交的国中之国伪齐也有两名状元。有人提出这些政权所产生的状元带地域性,不具备全国性意义,不能算数。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韩茂莉、胡兆量两位先生的《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一文就说:

本文的研究时段始于唐,迄于清,不包括隋代。在这些朝代中又以统一王朝为基本分析对象,分裂时期地*权所举行的科举考试,参考人员大多来自地*权所辖范围之内,籍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具备全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