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被长期边缘化 蒋介石为何要抹煞黄兴地位

民国修史时有一件很不光彩的事,那就是重要人物黄兴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边缘化了。

黄兴是伟大的革命先驱,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重要领袖,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辛亥元老、国学大师章太炎曾以“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之语高度评价黄兴。

不论当时的革命党人,还是后来的历史学者,往往将黄兴和孙中山并称,将他俩尊为领导辛亥革命的“双元领袖”,所谓“孙氏理想,黄氏实行”。如任卓宣1960年5月曾在*的《政治评论》上撰文《开国元勋孙中山与黄克强先生》,指出“在精神领导方面,革命党人没有可与孙先生比的;在实际领导方面,革命党人中也没有可与黄先生比的。这是辛亥革命的双绝,允为开国二元勋”。

早期曾为同盟会会员的*元老于右任,也曾在《题张岳军藏黄克强先烈遗墨》时有感而发,赋诗云:“开国之功未可忘,国人犹自说孙黄。黄花满眼天如醉,猛忆元戎旧战场。”

黄兴在旧*主义革命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协同孙中山创建同盟会,并长期主持同盟会本部工作,为创建*中国提供了组织保证。特别是他高风亮节,甘为次席。同盟会成立后,1907年有旗帜之争,接着是章大炎掀起倒孙风潮,逼迫代理庶务刘揆一召开大会,罢免孙中山,改选黄兴为总理。1909年陶成章又发动倒孙风潮,要求召开大会,罢免孙中山,选举黄兴为总理。当时黄兴只要有半点权欲,就可能把孙中山罢免,当上总理。但是黄兴从维护团结出发,进行了坚决抵制,维护了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袖地位,维护了内部团结。

二、黄兴是当时武装反清斗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亲自组织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为革命的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

三、在建立民国的过程中,作为革命主将的黄兴,筹谋划策,奋力拼搏,为*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首先,雄据一省,各省纷起响应的战略,是黄兴最先提出的。武昌起义前,他又具*定了一个11省同时并举的计划,布置名省革命党人积极准备。武昌起义之后,清*派北洋精锐军向武汉发动反扑。双方在汉口交战初期,民军在汉口前线指挥的主将,或暗地通敌,或因伤退下火线,或借故返回武昌。三军无主,汉口岌岌可危。正是在这关键时刻,黄兴抵达武昌,主持汉口汉阳保卫战达一个月之久,尽管未能挽回败局,却歼灭了北洋大量精锐,迫使敌人停战议和。而且赢得了时间,使山西、云南、上海等9省区得以乘机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四、黄兴为组建中华民国临时*,在地点、人选、经费等问题上都煞费苦心,建成**而日夜操劳。孙中山曾赞之说:“黄君…身为同志之所望,亦革命成败之关键”(见孙中山全集(卷1)中《孙中山复吴稚晖书》)。

但在后来的所谓正统史观中,黄兴的历史地位却被抹煞了,“孙黄并称”被“孙陈(陈其美)并称”所取代。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都是蒋介石捣的鬼。

蒋介石之所以要抹煞黄兴的历史地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黄兴逝世日是蒋介石生日。黄兴去世于1916年10月31日,蒋介石生于1887年10月31日。黄兴之忌日不幸与后来的*新贵蒋介石的生日撞在了同一天。如果承认黄兴的辛亥“双元领袖”之一的历史地位,那么就要在其忌日大张旗鼓地纪念之,那么蒋介石的生日就无法隆重庆祝了,所以蒋介石很见不得人们提黄兴。

第二个原因,就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蒋介石之所以要压制黄兴的历史影响,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盟兄陈其美的地位。

在政治上,蒋介石是靠陈其美起的家。蒋介石1906年去过一次日本,1908年春第二次去日本才进入振武学校,陈其美于1907年夏入日本东斌学校,两人相识完全是出于偶然。

夏末的一天,陈其美早晨起床后,前往东京的西片时散步。在走到一处小树林边时,透过一丛树干忽然看到一位20多岁的中国青年在舞剑。于是走上前去一问,才知道他是清廷派往日本官费留学生,正在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振武学校学军事,浙江奉化人,名叫蒋介石。

这时的陈其美已经是同盟会员,他看到蒋介石机灵英武,又是浙江同乡,学的是同盟会中人才缺乏的军事,更产生了结为知己的想法。于是为了革命事业陈其美与蒋介石的交往日益亲密起来,蒋介石经常去陈其美的住处聊天谈心,陈其美对他也另眼相看,倍示亲切,两人相处,如同兄弟。不久,陈其美介绍蒋介石加入了同盟会。

在这期间,陈其美和蒋介石又结识了另一位在日本留学的士官学生黄郛。由于三个人志趣相同,经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关系越来越密切。陈其美提出,要和黄郛及蒋介石结为兄弟。这一次结盟,缔造了三人的终身友谊。尤其对蒋介石在政治上的崛起,有非常大的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后,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等相继独立。陈其美也立即着手策划江苏、浙江和上海的武装起义。11月,陈其美在上海领导武装起义,攻占江南制造总局,光复上海。上海的光复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孙中山先生也高度评价陈其美:“为吾党健者,于沪上握东南之锁钥,其功最大”。

上海起义之后,陈其美被推选为沪军都督。随后组织联军,攻占南京,并通电独立各省,筹建临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中华民国成立了,陈其美自然也成了中华民国的开创者之一。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检讨失败原因,认为关键在于*内部意见不一,众说纷纭,行动不一致,因此需要改组建新党。在关于今后的行动方针上,孙文乐观地认为:袁世凯表面上虽不可一世,但实际上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因此号召革命党人发动“第三次革命”。

而黄兴则认为,“二次革命”时革命党拥兵数万据地数省尚且失败,今天亡命海外,“无尺土一兵,安敢妄言激进?”如果此时和袁世凯硬拼,只能白白送掉热血青年的性命。因此,黄兴主张在革命时机未成熟前,应从长计议。李烈钧、陈炯明、柏文蔚等*高级军事骨干均赞同黄兴的缓进主张。

孙中山还说:“*已成一盘散沙,党员不听号令,这个党我不要了。”主张解散*,重组中华革命党。黄兴则反对组织新党,主张沿用*的名号加以整顿。孙、黄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各执一词,各自的拥护者们则互相攻讦,矛盾越来越大,终因思想上的分歧导致组织上的分化。孙中山决定抛弃*,组织中华革命党。黄兴一改往昔谦和敦厚的态度,与孙中山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孙中山对黄兴很不满,最后表示要一人包办“革命”。在孙、黄这场争论中,陈其美毫无保留地站到了孙文一边。

黄兴孙中山合影

在陈其美大力支持下,孙中山于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孙中山自任总理,陈其美任仅次于总理的总务部部长。

由于蒋介石精通军事,长于策划,越来越得到陈其美的倚重。1914年初,陈其美特将他介绍给孙中山。在孙中山面前,陈其美对蒋介石高度评价,称之为求之不得的干才,这引起了孙中山的高度重视,这为蒋介石以后政治上发迹准备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对此,蒋介石一生都没忘记陈其美的知遇之恩,因为,在蒋介石看来,没有陈其美也许就没有他蒋介石。

之后,以黄兴为精神领袖的“欧事研究会”与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合作,成功发动了推翻袁世凯帝制的护国战争。护国战争开始时,黄兴虽然在美国,但“实有发难指示之功”,是主要领导者之一。

在护国战争搞得轰轰烈烈之时,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也急于在国内取得对政局的发言权,他把希望寄托在中华革命党江浙皖赣四省总司令兼江苏司令长官陈其美身上,将筹集到的大部分款项汇给陈其美,要陈尽快拿下上海。陈其美一直把革命看得很容易,但这时才发现反袁与反清形势根本不一样,他虽尽了最大努力,搞了几次小暴动,但“搞到一块地盘(上海或江浙)”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孙中山回到上海后困守于租界之内,对反袁大局亦无能为力。

陈其美在沪网罗结交青帮为羽翼,党羽甚多。他身上的帮派风气甚浓,对付同一阵营中不同派别的对手亦采取无情杀戮的恐怖手段。陈其美任沪军都督后,曾派人刺杀光复会主要领袖之一李燮和未成,便迫使李燮和离沪;又在都督府内随意枪杀参与攻克南京的民军参谋长陶骏保;因欲推荐汤寿潜为浙督,便派蒋介石暗杀了呼声很高的光复会另一领袖陶成章。

陈其美在老袁称帝前又暗杀其大将郑汝成,袁世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重金收买刺客,在自己去世前十几天将陈其美暗杀于上海租界。

陈其美的盟弟蒋介石后来在*内一路飙升,逐步掌握了*军事大权。1927年,北伐军占领上海,5月18日,举行了陈其美逝世十一周年纪念大会,已在南京另立“国民*”与武汉国民*对峙的蒋介石,专程从南京赶来主持其金兰兄长殉难11周年的纪念会。已经取得绝对话语权的蒋介石在演讲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如此这般地解说*的党史:“我们*是中华革命党孵生出来的。中华革命党是总理创造的,总理的创造中华革命党,也得陈英士许多助力来的。所以我们追溯*领导国民的成功,我们第一纪念总理,第二是要纪念陈烈士。没有陈烈士,就没有*。辛亥那年的成功,就是陈烈士以手无寸铁指挥在新舞台的数十烈士轰轰烈烈的打制造局,始得到无限数的影响,而有今日的*……所以我们想到总理,就要想到陈先生……”

在此,蒋介石为了使自己“根正苗红”,编造了“孙文--陈其美--蒋介石”的一脉相承的*正统史观。蒋介石这般定调后,*的宣传机器及御用文人们纷纷出来紧随领袖,不顾史实地阐扬这种“正统史观”。此后,黄兴的地位自然一落千丈,被降为一般的“革命先进”。尤其令人气愤的是,*执政期间没有建立任何纪念黄兴的设施,仿佛这个人没有存在过,更别提其为*的政权之取得曾立下的不朽功勋。*此举,确是数典忘祖。

对此不正常现象,一生曾经历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袁氏称帝、军阀混战、日寇入侵、*统治等重要历史年代,晚年参加了*革命与建设的著名*人士陈叔通在《杂忆二十首》中有感而发:“锦辉谋始共艰屯,自有同盟势益振。事与时移公论泯,空余岳麓草蓁蓁。”陈叔通在诗前有这么一段说明:“孙文兴中会、黄兴华兴会合并同盟会,光绪乙巳成立于日本东京锦辉馆。自此通力合作,光复会亦参加奔走,于是有辛亥革命。嗣改同盟会为*,孙文为总理,黄兴为协理。至今谈辛亥革命乃若有专美(引者按:指专美孙文,而不提黄兴)者,何耶?”

为了私心而抹煞黄兴的历史地位,蒋介石做得确实不够大气。历史是客观的,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今,黄兴的历史地位早已还原,赢得了后人无限的崇敬。(刘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