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歌 畲族的民歌有什么特点
各个民俗文化都是当地人民的劳动结晶。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大多是在重要节日、田间劳作和探亲访友的时候便以歌对话。那么,下面一起深入畲族文化看看他们令人迷醉的畲族民歌吧。
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有悠久的历史。“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用作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来,“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籍。最迟在7世纪,畲族就已经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
歌俗
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的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云山的歌会等。
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来客对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双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戏真演,双方都未婚则求之不得,往往唱来一个终身伴侣。
来客对歌,一般对一整夜,半夜时主家烧点心招待所有在场者,唱到天亮时,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结尾是“唠歌唠到天大光,送你歌神出外乡,唱条歌儿安香火,一年四季保安康”。对歌结束时,村上主要几个对歌者要集点钱作为“手薪”送给客人。当然唱歌来了真感情,就不是送点“手薪”了。
另外,畲族婚俗中,有三个热闹的场面。一是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时;二是借锅和杀鸡时;三是婚宴酒过三巡,赤娘、姐妹举杯敬酒时,新娘端上装有一对红烛灯、酒盏、银手镯的敬酒盘,由陪同新娘的姐妹按席位向客人唱《敬酒歌》。敬酒从首席第一位客人舅公开始,唱罢敬酒歌,送上一双鞋给舅公,舅公则将备好的红包放到盘内,并将酒一饮而尽,再一一敬其他客人。
畲族民歌的歌词非常讲究押韵,具有诗般的格律,一般七言一句,两句一行,两行一条,四句一首。畲族民歌的曲调多为中国传统的五声民族调式,旋律构成音较简单,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商调式与角调式较常见,有些地区也有六声调式和四声调式,很少出现清角和变宫、变徵。
尽管畲族民歌的五声调式与中国汉族传统民歌基本音构成相同,但是由于音阶的排列不同,呈现出的音乐色彩就全然不一样,常常给人以古朴、清越、悠远、纯净的感觉。畲族民歌的基本节奏是一个音符对应一个词,到句尾时的字才会延长,是典型的前紧后松型。节奏形态有一字一音的“平叙型”,先紧后松的“紧松型”和先松后紧的“松紧型”。
畲族民歌主要传承方式有活动传承、家庭传承、老师传承和文本传承等。畲族人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都要举办盛大的歌会,竞相飙歌,互相学习。在祭祀婚嫁和传师礼仪中,以民歌串起整个仪式,世代传习仪规与民歌。
畲族人自小随父母唱习山歌,到一定时候又要拜师学歌。畲族人用汉字记述历史歌,每家每户山歌本的扉页均是《高皇歌》。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畲族民歌新作,延续着畲族民歌文本传承的历史。
传承意义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民歌作品储存于畲民头脑之中,通过口头代代相传,部分民歌以汉字畲语记录的手抄本流传民间。畲族歌言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另外,畲族歌言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