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吃了这东西竟能去除身体所有暗病

“三伏天”往往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百姓常说的“苦夏”就在此时。那您知道三伏天是怎么来的吗?又有哪些有趣的民俗呢?

伏天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

据文献资料中记载,有关伏天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司马迁《史记·秦纪六》中记载“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代人张守节做了相关注释。

梁勇:“在唐代张守节解释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意思就是,秦德公二年就是公元前的676年,秦德公因为他怕热,就把自己隐藏起来,以避暑。所以从这个时候起,就已经有了初伏,伏天避伏的这样一种习俗。”

三伏天的计算方法

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说的是三伏天的计算方法。在我国古代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来纪年纪日。按照传统推算方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入末伏,合称“三伏”。

梁勇:“因为按照天干每十天出现一个庚日。今年呢,我们国家夏至是6月21号,那么过第三个庚日,出现在7月17号。所以从这天就开始数伏了。”

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

俗话说“一伏十天”,但实际上三伏并不一定就是30天。一般说来,头伏、末伏固定为10天,而中伏有时候是10天,有时候是20天,因此三伏天有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长版”两种。今年就是40天“加长版”。

梁勇:“这就是根据太阳地球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古代历法把伏天的长短来衡量天气炎热的时间的长短。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如果到了五个庚日他是在立秋之后了,就叫做末伏了,那中伏就十天。如果第五个庚日,他要是在立秋这个节气之前的话,就是中伏,那么中伏就是二十天。俗称叫两个中伏。”

头伏“吃饺子”“种萝卜”

古代伏天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习俗。在河北老人们常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文史专家梁勇解释,无论是头伏“吃饺子”还是“种萝卜”都是古人在劳动过程中细心观察中结合天气总结出来的饮食、农耕等方面的经验,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梁勇:“因为到了伏天,潮湿闷热,人的胃口就不好。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当里有开胃解馋的作用,同时中国的饺子形似元宝,也有求财的意思。同样,面条、烙饼、炒鸡蛋都是夏天营养比较丰富,好消化的食品。所以我们古人讲究在伏天,吃这些美食,同时要喝热汤。还可以吃过水面,拌上蒜泥,浇上卤汁,可以叫‘败心火’。”

在心情逍遥中避暑度夏

不同于现在人在家中避暑,古人对伏天避暑也有“妙招”。

梁勇:“清代有个学者叫顾禄在《清嘉录》有这么一段记载,就说“斗牌”、“曲局”、“说书”等等,这就是说,或可会聚好友打牌,或进说书场听听书,在心情逍遥中避暑度夏。”

防暑避暑要随时补水多吃“苦”

“夏三伏,晒冒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说,三伏天,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

她建议,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特别是午后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如必须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要注意随时补充水分,可多喝清凉饮料、淡盐水、绿豆汤等,同时采取防晒措施。

在饮食调理上,她建议可多吃苦味食物,如苦菊、芹菜、黄瓜、苦瓜、萝卜叶等。这些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能。

夏季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但要适量,否则伤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