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

刘禅,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在一些小说和影视剧中,一般把刘禅刻画成一个单纯、懦弱、没有责任感这样一个人物。因为:刘禅亲政后信小人远君子。但是,皇帝身边都不会没有小人!刘禅不战而降,但不能说他就是个混蛋,中国皇帝不战而降的很多。当时,他跟不肯投降的儿子说了一段话:“现在大臣都说要投降,你却仗血气之勇,想要让满城流血吗?”诸葛亮挟少主以令蜀中欲称帝却无胆,刘禅正是利用诸葛亮这种心理而智斗周旋最终胜利,但并未掘其祖坟,这样看来,刘禅还是一个仁君。

刘禅没心没肺。蜀国灭掉后,刘禅被带到了洛阳。司马昭招待他,而宴会上所演奏音乐舞伎跳舞蹈是蜀国的。

刘禅忘恩负义、投敌叛国 说刘禅忘恩负义主要是两件事:其一是说诸葛亮死后刘禅没有为他立祠;其二就是赵云死后刘禅也没有为他立祠。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据《三国志》记载,说诸葛亮对人称赞刘禅,听到称赞的人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在其遗诏中有这么一句话:“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说,连诸葛亮都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我还有啥担忧的?欣慰,欣慰。诸葛亮不是喜欢阿谀奉承之人,刘备则以识人著称,《三国志》陈寿犯不着弄虚作假编这么一出,所以,在最亲近的、了解他的人眼中,刘禅绝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无能。

不仅如此,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各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我们提到刘禅的皇帝生涯,往往会说他不过是命好碰上诸葛亮,但其实诸葛亮只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就凭一个昏庸白痴的阿斗能执政这么久?所以,千百年来,世人都误解了刘禅,不了解刘禅的过人智商。

其次,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乎,刘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就一个原则: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作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从刘禅的角度出发,联系到前面提到的怕大权旁落寝食难安不择手段的皇帝们,我们大抵可以明白,作为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一点有多么不容易。

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此时头脑非常清楚,他非常明白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但不好直接反对,只能委婉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刘禅懂得“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诸葛亮主张北伐,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再次,诸葛亮死后,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大,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绝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以至于明知北伐是错也无法阻止的尴尬局面。这一系列举措以及背后体现的治国理念,能是一位智商低下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刘禅被俘后“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把他说歪了。因为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巨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最后,刘禅选择了投降,这样一来,自己背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财产。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因为“成王败寇”,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只有肯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大丈夫。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所以《三国演义》中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有意贬低了蜀汉后主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