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何会选择于凤至当儿媳

1916年,是大帅府落成的第一年。“龙抬头”没几天,张作霖一家刚搬进新居,大帅府里来了一位妙龄女子,她就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大帅儿子娶媳妇,本来是一件大喜事,可引来满城人的疑惑:这风度翩翩、追者如云的*为何娶个比他大4岁的乡野村姑呢?

一次救命之恩

1908年,张作霖的部队驻扎在离奉天有60公里的新民府。新民府有许多日本驻军,日军耀武扬威,经常欺负中国军人。春节期间,一队日本兵和张作霖手下的一队人马在大街上相遇。因日本兵侮辱中国军人,双方发生冲突,两名中国士兵被日本兵开枪打死。张作霖不满日方处理态度,也下令打死三个日军。这事后来闹大了,张作霖的军队被调离新民府,全部移驻吉林境内的辽源州。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调张作霖去辽源州有两个用意,一是让张作霖摆脱日军的纠缠;二是辽源州匪患严重,调黑龙江的部队没能剿灭,调吉林的部队效果也不明显。此时的张作霖,已成为专剿巨匪的大英雄。

1908年4月,张作霖率数千人马,来到辽源州州府所在地郑家屯。一到郑家屯,不禁眉头紧锁。郑家屯虽为辽源州的衙署所在地,又有“沙荒宝路”的美称,可只有两条挤满了小商铺的大街,房舍十分紧张。

找房的军官回来报告,说在西街有一个粮栈,适合做指挥部。张作霖骑马来到西街,在挂着“丰聚长”牌匾的大门口下马。走进院内一看,院落整齐,也比较宽敞。粮栈老板姓于,叫于文斗,祖籍山东省海阳县。于文斗听说“王师”来剿匪,领头的又是辽西“剿匪大英雄”,别提多高兴了。立即把张让到室内,热情地沏上了上等好茶。张作霖很高兴,说:“那我就把剿匪指挥部设在你这‘丰聚长’了,你看怎么样?”于连连点头:“求之不得!求之不得!”这样,“丰聚长”粮栈就成了剿匪司令部。

于文斗好客善谈,张统领重义讲情,时间长了,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一次,张作霖率领马队深入大兴安岭剿匪,一路穿山越岭,叛匪且战且逃,日落时分,叛匪逃入荒原。张的队伍交战了一天,疲惫不堪,就在一个村落里休整。狡猾的叛匪夜间杀了个回马枪,包围了村庄。张的队伍没有防范,仓促突围,损失惨重。为保存实力,张急命士兵停止突围,以待援军。双方对峙好长时间,援兵迟迟未到。就在张作霖走投无路的绝望时刻,郑家屯的吴俊升紧急从洮南调来一队轻骑驰援,张作霖得以生还。

原来,于文斗得知张作霖被围的消息,心急如焚。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山东老乡吴俊升,并说服了吴俊升,才有了荒原解围这一幕。张对于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尽,主动要求与于文斗歃血为盟,“义结金兰”。

有一天,他和于文斗正在闲谈,一个小女孩拿着一本书来到客厅,怯生生地走到于文斗面前,翻开书,用小手指头指着书上的一行字,问:“爸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张作霖顿觉眼前一亮:报答的方式终于找到了!

见到“凤命”二字,张作霖喜上眉梢

这种从感恩的情感中生出来的想法,一直憋在张作霖脑海里。直到第二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他下定了决心。有一天,于文斗听到街上有算命先生的吆喝声,就派人把算命先生请到家中。算命先生年过半百,是个盲人,说是从关里来的。

于文斗问:“请问先生用什么方法算命呀?” 算命先生答:“子平术。” 所谓“子平术”就是民间说的“批八字”,因宋朝初年有个叫徐子平的人“批八字”比较有名,所以算命先生常把这种方法称为“子平术”。于文斗是位商人,见的人比较多,对抽帖算卦也不算陌生。

于文斗告诉算命先生,于凤至,光绪二十三年农历五月初八寅时出生。 算命先生掐着手指嘟囔了好一阵子,最后大声说:“此女是‘凤命’,贵夫人之命……” 于文斗一边听,一边将算命先生说的话记在一张纸上。 刚刚送走算命先生,忽听门外士兵高喊:“张统领到!” 张作霖进屋,看见于家人围着一张桌子个个喜笑颜开,桌子上有几张写满字的纸。张顺手拿起一张,见上面写着:“于凤至”、“凤命”……

张作霖心想:“凤至,好吉祥的名字啊!凤至,凤至,直到皇后为止。那么,她落谁家,不就是帝王之家了吗?”“小六子”是“将门虎子”,如果再娶了这于家的“凤命千金”,日后说不准也可能坐上龙椅呢。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三岁的溥仪都可以当皇帝,一向自负的张作霖有这样的冀盼也属正常。再说了,“望子成龙”的想法,谁没有啊! “凤至”本来是个普通的名字,但对于一个急于寻找报恩方式的武人,对于一个只知道当皇帝最好的传统农民来说,诱发出一些离谱的奇想,也是自然的事儿。

“凤命”、“凤至”四个字,深深地印在了张作霖的脑海里,仔细瞧瞧这“凤命千金”,越看越觉得清秀不凡,高贵聪颖。于是,心中打定了张家与于家联姻的主意。张作霖对于文斗说:“我手下有个包瞎子,对阴阳八卦、麻衣神相忒精通。我可以不可以把凤至的卦帖带回去,让包瞎子再算算?”于文斗点头应允。算命先生都是按照书上写的背下来的,生辰八字相同,说词自然相差无几。张作霖更加认定“将门虎子”*和这位“凤命千金”于凤至,实在是天合地造。没过几天,张作霖就托人正式向于家提亲,定下了这门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