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瓷器看南宋安庆府社会生活

介绍几件安庆地区出土的南宋瓷器

2006年,宿松县一座南宋嘉定八年(1215)纪年墓中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的两件瓷器相当精美,后由安徽博物院征集入藏,介绍如下:

龙泉窑粉青釉长颈瓶(图1),高15.3,口径6.5,底径6厘米,造型精巧、秀美,釉色纯净而淡雅。南宋龙泉窑在北宋石灰釉的基础上,创烧出了石灰碱釉,使釉层更肥厚,釉色更娇艳,即所谓的粉青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花口托盏(图2),盏高5.2,口径10.4,底径4.3,托高2.8,口径16.2,底径4.3厘米,盏与盏托均呈八瓣花口形,造形优美而精致,瓷质坚细而洁净,色泽淡雅而明快,釉面光亮而滋润。静观这件影青瓷花口托盏,犹如一朵绽放的青莲,盛开于碧绿的湖面之上,影青之美,仿佛穿越了时空,宋瓷至洁至雅,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纪年墓是指有墓志、买地券等明确注明墓主人卒年或下葬时间的墓葬,它为文物断代提供了准确的下限,因此意义重大。此墓有嘉定八年明确纪年,与黄干建城基本同时期,出土的器物能反映南宋嘉定年间安庆地区士人阶层的生活状况。

除了明确纪年墓出土的瓷器外,安庆地区还出土过很多具有典型南宋风格的精美瓷器,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件:

南宋吉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图3,参见《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安徽卷》第118页),高16.5,足径5.8厘米,1984年潜山县彰法山出土,现藏潜山县博物馆。此梅瓶,制作规整,形体线条流畅,采用白地黑花装饰技法,肩部饰覆莲瓣纹,腹部置开光,内绘丛草纹,开光外以海水纹装饰。

南宋青白釉鬲式炉(图4,参见《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安徽卷》第119页),高12.7,口径17.2厘米,1986年潜山县水吼村出土,现藏潜山县博物馆。此香炉作三足鬲式造型,炉身塑三道扉棱与三足相连,腹中部饰四道弦纹,上下各模印一周竖线纹。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梅瓶一对(图5),高18,口径3.5,底径5.3厘米,1999年宿松县孚玉山出土,现藏安徽博物院。这对梅瓶体型小巧,玲珑精致,瓶体呈八棱状,肩部一周凸弦纹与八棱组成经纬线,将瓶体分成十六格,在每格中模印各种折枝花卉纹图案。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梅瓶一对(图6),通高32,口径3.5,底径8.5厘米,1999年宿松县孚玉山出土,现藏安徽博物院。这对梅瓶造型秀美、俏丽,通体施青白釉,色泽温润如玉,冰清玉洁,且有细密的开片纹,更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韵味。“梅瓶”之名始见于清末寂园叟的《陶雅》,当时人觉得这类瓶“与梅之瘦骨相称”,认为功用是插梅花。后来这类带盖梅瓶和书有“酒”字梅瓶的发现,说明这种瓶起初是盛酒用器,或许酒喝完后,可用来插花。

南宋士人阶层的儒雅生活

今年年初,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闲事与雅器”宋瓷精品展,再度掀起人们对于宋人生活品味的关注。同样,上文选介的几件安庆出土瓷器,正好涵盖了南宋社会生活中常用的茶器、酒器、花器和香器,正所谓“茶酒花香,四般闲事”,或曰: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君子四艺。

关于“四艺”,首先看“茶艺”。中国人饮茶由来已久,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时,就懂得了茶的功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宋代茶文化更加兴盛,连宋徽宗赵佶都写过一部《大观茶论》的茶学专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社会上则形成“斗茶”之风,即采用特殊制作工艺将新茶泡出的茶汤上浮出一层白色的沫状物,再在其上或“点”出文字,或“点”出画面,看谁的茶更“出彩”,点出的停留时间长。而从出土瓷器看,南宋时期的盏、盏托、执壶等茶具非常多见,这也是南宋茶文化繁荣的表现。

再看“香文化”,如果说茶文化是味觉的享受,那么香文化就是嗅觉的盛宴。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有了熏香的历史,人们最早用它来“通天地,祭神灵”。汉代流行一种叫“博山炉”的香具,多为铜质,唐宋以后,瓷质的香薰、香炉大量出现。从出土瓷器看,南宋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的这类三足香炉非常多见,当时读书人以香为友,独处时以香为伴,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庄严,书斋之内以香示其儒雅,香炉亦是礼佛用器,佛前焚香以表虔诚。

南宋是一个儒学复兴的时代,当时大理学家朱熹编《四书集注》,首谈《礼记·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那位安庆知府黄干也是位理学家,还是朱熹的学生,可见理学思想在南宋社会中很盛行。而“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则是南宋文人士绅们修身养性,践行儒道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出土瓷器中相关用途的器具也非常多,通过这些实物我们可以感受南宋人儒雅而精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