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华佗的真实原因----其确有行刺曹操的计划

近日,着名学者汪宏华撰文论证《三国演义》中的华佗医人医国、拥汉反曹,有刺杀“国贼”曹操的雄心与计划。在华佗的三次官方出诊中,医治周泰是为了取得刘汉的信任,医治曹操是为了灭曹,并给关羽报仇。汪宏华认为,华佗失败的原因一是他的性格过于刚正,直白的言语让曹操产生了疑虑;二是他并不真正具有开颅治病的医术,无法消解曹操的疑虑。文章如下:

一、华佗是贬恶扬善的儒医,医人更医国

曹操杀华佗,可谓是《三国演义》中最黑暗的一页。这一刻,无论崇拜曹操还是蔑视曹操的人,都同样地心神凝重、扼腕叹息。曹的谋士贾诩甚至也一反往日的冷观,谏曰:“似此良医,世罕其匹,未可废也。”

然而,笔者却没有过分伤感,因为我相信,在罗贯中笔下,所有发生了的都是合理的。我还相信,人间自有正义在!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华佗是旷世儒医,不是避祸全身的中立的纯大夫、纯隐士,他抑恶扬善,医人更医国。在《三国演义》中,医师始终是时世的积极参与者,充当着谋臣、武将之外的斗争力量,比如太医吉平,包括其子吉邈、吉穆,表面是无党派人士,实则都是*战士,他们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份和高深的医道冲锋陷阵。

其次,我们应当认识到华佗的思想倾向与民心一致,是拥刘反曹。名医吉平在第23回尚且向董承说:“某虽医人,未尝忘汉”,更何况神医华佗呢?罗贯中不愧是“圣手”,仅仅通过三次官方出诊,便塑造出了一个超越历史超越医界的全新的华佗形象。第一次写他为东吴的周泰治愈箭伤,第二次为关羽刮骨疗箭伤,第三次为曹操治头风痛。周旋于三方,不是无国界的救死扶伤、“无为而治”,而是掩饰自己的政治倾向,伺机而动?他关注的中心在刘备一方,医治周泰是为赢得刘汉的信任,“医治”曹操是为灭曹,并给关羽报仇!

试问,假如华佗背逆民心,医好“国贼”曹操的病,他还有今天的名声吗?没有!无沦他的医术有多高。

二、医神华佗不惜半生期待,为战神关羽疗伤

文学就是文学,需要运用铺垫与巧合。华佗前期之所以为东吴周泰治疗箭伤,原因有三:一是为了回避曹、刘这对主要矛盾,以“中隐”之士自居;二是欣赏周泰这种既勇敢又忠义的人才,惺惺惜惺惺;三就是为了获得进人汉营的通行证。

周泰是谁?东吴的拼命三郎,孙权的救命恩人!孙策在定江东时,守宣城的孙权遭山贼袭击,幸亏周泰奋不顾身,拼死救护才得以脱险。就是在这一次,周泰中了箭伤,命在旦夕,华佗将他救活。后来,周泰又在濡须救孙权于重围,小说第68回写道:“权亲自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日:‘卿两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枪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言罢,令周泰解衣与众人观之: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孙权手指其痕,一一问之。周泰具言战斗被伤之状……”

尽管关羽不喜欢“鼠辈”孙权,但他对周泰不会不敬重,因为他们具有同样的品格。于是,“莫非昔日医东吴周泰者乎?”就成了华佗轻松敲开关羽营门,毛遂自荐的文凭。

华佗为了获得他心目中伟大的病人,等待了大半生,就如伯牙等待钟子期。而关公也毫不犹豫将自己珍贵的右手交给华佗,任他“宰割”。在华佗的三次出诊中,“刮骨疗伤”最为出彩,医患双方是配合默契,互相成全,华佗因关羽而出神人化,关公因华佗而镇定从容。一时间,世上没有了难忍之痛,没有了不治之症,只有刮骨与下棋的声音此起彼落,只有医神与战神的光芒交相辉映。手术结束后,患者说:“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医者说:“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这大概是所有医生都梦想达到的巅峰时刻了。

离开的时候,华佗婉拒关公的百两黄金,并说:“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神医之真实面目终于暴露出来,不求名利,不慕富贵,只为救义士,救汉室。

三、华佗为行刺而撒谎,并不具有开颅术

相比之下,华佗对曹操就不那么客气了,曹操早就有头风痛的痼疾,他却不曾登门求治,直到病人膏肓才盛情难却,姗姗来迟。用意何在?为了在关键时候表现自己绝无仅有的开颅术吗?非也。他要行刺!

在确认华佗意在行刺之前,我们还是先来判断他是否真正具有开颅治病的能力。

此前,人们大都相信华佗不会撒谎,他一定掌握了开颅医术,一定能够治愈曹操的病。实际上无需用现代医学的消毒、麻醉、解剖、急救等标准要求,只需从小说文本就可以推断华佗不能开颅。如果他能开颅,那么不管是为了治病还是为了完成行刺,都应该在曹操怀疑之后,请求用另外一个患有同种疾病的人做试验,证实自己的能力,打消曹操的疑虑。但华佗至死都没有这样做。由于曹操遭遇过吉平的毒汤药,懂得自己不能先喝,先尝试,所以同样也不会甘当华佗的开颅“处女秀”。

既然华佗不能开颅,他去曹营干什么?送死吗?当然不会,只会是行刺。为了这一天,他同样等待了大半生。而且准备了两张文凭——治周泰、疗关羽。

然而,华佗从关羽身上拿到文凭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他治愈的是比普通箭伤难度更大的毒箭伤,并且用的是刮骨疗法,所以曹操愿意请他做最后的尝试;另一方面,由于他治疗的对象是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关公,相互间还曾不吝溢美之词,所以曹操非常警惕。果不其然,一听到“用利斧砍开脑袋”等敏感说法,曹操就动怒了:“汝要杀孤耶?”并认为华佗“欲为关公报仇”。

当然,引起曹操猜忌的更直接的原因还在于:第一,他从来就没听说过开颅术,华佗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华歆在向曹操介绍时,只说华佗能借助麻沸汤治疗“五脏六腑之疾”与手足、眉间之瘤,未有开颅之说。华佗在与曹操分辨时,也只提及了自己的刮骨疗毒业绩。然而,略有医理常识的人都清楚,刮骨手术与开颅手术相距十万八千里,没有成功经验,任何人也不能轻易打包票。

第二,华佗将曹操的病说成是“小可之疾”。头风痛在初、中期或许是小毛病,但到晚期就难治了,至少要开颅就不是小事。大脑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不可认知的“奇恒之府”,而仅仅多了一手麻沸散的华佗又怎能等闲视之呢?相比开颅而言,刮骨才是小事一桩。

曹操疑云重重,他不再有耐心了,决定放弃治疗,将华佗下狱、杀害。

四、华佗改进行刺手段,却被自己泄密

华佗为什么要煞有介事地谎称自己能开颅?因为此时站在曹操面前的华佗已经不是往日慈悲为怀、普救众生的大夫了,他已经变身为以毒攻毒的冷面杀手。为了获得成功,他必须撒谎,并且要说得有板有眼。

《三国演义》中存在这样的规律,曹操每晋位一次,都会遭到某些保汉派的暗杀,其中常有医生。第一次是董承认为医生具有接近曹操的先天优势,便在“衣带诏”行动失败之后想到了名医吉平(第23回),后来金袆又推举出吉平之子,因为他们“与曹操有杀父之仇。(第69回)”。但两次密谋都因其他同伴泄密而未遂。

医生群体就像谋士群体一样,如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强者总是后一步出道,吉平、吉邈、吉穆、华佗也是如此。

相比之下,华佗除了医术最高之外,他在行刺手段上也做了改进:第一,他不再与他人合作,独自孤军深入;第二,他不再用汤药,改用手术刀——利斧。在手术刀与头痛病之间,无疑只有谎称开颅最显合理,最能致命。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华佗还是犯了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的错误,以为曹操身经百战,也一定是关公似的硬汉,不怕痛,不怕死,所以就非常直白地将开颅的经过说出来了,没想到曹操老奸巨猾,具有极强的反行刺能力,,当华佗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已经晚了,“小可之疾”已经不能安抚“利斧”、“砍开”对他的刺激,反而让他疑心加重,如“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

假如华佗徐图渐进,先只向曹操说需做刮颅骨治疗,气氛就会缓和多了,纵然曹操做过刺客(刺董卓)、身经百“刺”依旧可以乘机刺穿甚至砍开他的脑袋。华佗只学到了刺客的刚勇,却没有学到刺客的阴柔,他被另一个儒雅、正直的自己泄了密。

华佗壮志未酬身先死,几乎完败,他精心治疗的关羽未过百日就败走麦城,英勇就义;他精心策划的刺曹行动半途而废。既没有在政治上实现拥刘反曹的抱负,还将自己医学的老本丢弃——《青囊书》遗失。

然而,正义终究战胜邪恶,华佗不应有憾:关公虽败犹荣;天下被强于曹、刘的司马统一;《青囊书》的痛失更是激励后来者勇攀医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