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的人暗算杨广 究竟是谁把隋炀帝玩残了?
隋炀帝杨广(569~618)是一个矛盾混合体,他既背负着弑父烝母的罪名,但也是一位有着雄材大略、文治武功的杰出君王。20岁时杨广统帅50万大军灭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进入建康城后,他断然杀掉陈后主身边的奸佞之臣及宠妃张丽华,封存满眼满眼珍宝的府库。此后又挥师北上,击败突厥人的侵犯,《隋书》称赞其“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
杨广继位为君当年陈后主死了,杨广为其钦定谥号“炀”按照《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显然,“炀”字上下满满的都是恶意,不是什么好字眼。
一般讲来,肇基之君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选择的继承人需要做的事情是守成而非开创。隋文帝在舍长立贤的时候,大概没有考虑到杨广生性好动,征高丽、开运河、通丝路、兴科举……折腾起来不遗余力。
杨广在德被苍生的同时搞得民怨沸腾、烽火遍地。大业十四年(618),在酒色中消磨尽了英雄气的隋炀帝滞留江都无意北归。
虎贲郎将元礼与直阁裴虔通共谋,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用一根绳子结束了杨广的生命。消息传到洛阳,留守东都的皇太孙越王杨侗继位为帝,追谥杨广为“明”帝,按谥法,“照临四方曰明。”杨侗给祖父的显然是个美谥,不过就杨广历史功绩而言,“明”也称得上是实至名归。
搞笑的是,隋炀帝活着时揭竿而起的窦建德,这时却遥尊杨广为“闵帝”(“闵”同“愍”,按谥法“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骨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打出为君父复仇的旗帜,声称“吾为隋民,隋为吾君,今宇文化及弑逆,是吾仇也,吾不可以不讨!”
窦建德既要以隋朝忠臣形象拉拢民心、逐鹿中原,又不愿否认杨广好大喜功、三征高丽惨败的事实,因此给了杨广一个平谥。
无独有偶,早已经在太原举兵反隋称帝的李渊,在得知杨广确切死讯后,却“哭之恸”,涕泪横流的表示“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 ”
擦干眼泪,李渊一鼓作气扫平竞争者,皇图稳固后,将杨广改葬,又顺手将其谥号改成了“炀”。从此隋炀帝这个谥号流传千古,时间一久,人们渐渐忘却了杨广的文采风流、绝世武功。
其实,论起文采武功,杨广可以甩表兄李渊几条街,他在出巡张掖的途中作《饮马长城窟行》云: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溪筑长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崖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整首诗气场强大,颇有魏武横槊赋诗之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