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真正的奇才郭嘉

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郭嘉的能力高低,而讨论下其事迹。郭嘉的事迹其实已经很多,真正会来讨论的我想早以耳熟能详,也不用我在此累叙。观其事迹,最佩服的一点是,给郭嘉起外号鬼才的人,此人实在是千古奇人。没有比鬼才这个称呼更适合郭嘉了。行非常人之言却…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郭嘉的能力高低,而讨论下其事迹。郭嘉的事迹其实已经很多,真正会来讨论的我想早以耳熟能详,也不用我在此累叙。观其事迹,最佩服的一点是,给郭嘉起外号鬼才的人,此人实在是千古奇人。没有比鬼才这个称呼更适合郭嘉了。

行非常人之言却言之必中,当真是鬼神莫策。我在这说一下几个喜欢贬低郭嘉的言论先吧,常有人言,郭嘉的十生十败之说早以有人说过,如荀彧及贾诩等。所以郭嘉只是抄袭别人之话揉捏整合后添油加醋的这么说上一通罢了。

每每看到此言我是摇头苦叹,为奉孝叹其无奈。

郭嘉能与荀彧及贾诩等人相比吗?套用赤壁之战前周喻劝孙权的一段话"尔等臣子尽皆可降而主君不可降"这是为何?因为曹操雄才大略,江东臣子投降后依然会被曹操重用而得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而袁绍呢?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加之有审配逢纪之流排挤打压,荀彧及贾诩等人纵使投降也必难获重用。因此他们只能跟随曹操,死战到底。所以他们虽多要励战之言却不能为曹操所信任,因此一直下不了决战到底的决心。

而郭嘉则不同,郭嘉本有才名,当其时又为袁绍谋士却弃袁绍而投曹操,没人会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郭嘉这等聪明之人更是不会。所以如果郭嘉不是真的相信曹操必胜,又哪会在决战之前转投曹操?也因此他的十胜十败之说才能为曹操所重视而深信,从而下定决心,决战到底。因此官渡之战,要轮首功当属郭嘉

在说下出奇至胜的征乌丸,料事如神的霸王毙,一言而定的疑刘备等事迹。其实这些事迹在我看来,或是说我以现代的眼光看来,这种事就如同孔明借东风一样,实在是算不上什么不可思议的事,但却能很好的体现了他们的才华。

我在这用现代的观点来分析下这些事吧。

先说孔明的借东风,其实说白了不就是气象学嘛。。。。。。现在的天气预报也可以预计几天甚至数十百天后的天气风向。这已经证明了气象的变动是有迹可寻的,虽然那时没有现在的科学仪器,但古人自然有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如同中医不用仪器也可以治病一样,古人自有古人的方法来预知天气,虽然很难得很可贵,但却当不起鬼神之论。

在说回疑刘备和霸王毙。其实不就是心理学嘛?疑刘备就不说了,通过刘表的事迹和他所做的事很容易分析出他是个疑心很重的人,连自己家人儿女都不信的人会相信刘备?那才是有鬼了。。。。。至于霸王毙,要说复杂也复杂,要简单点说也可以说的很简单。仔细看下郭嘉对孙策的预测。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这里要分成三段来看。

第一段: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这表示了孙策只是刚得了江东,但得江东过程中所杀的都是英雄豪杰,都是能得人拼死为之效力的人。这句话说明了孙策当时虽然打下了江东,但是同样的让不少人都想杀他而为兄弟君主报仇。

第二段: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虽然有很多人想杀他,但孙策自己却不以为意,轻视了这批人的能力。而且从侧面放映出了郭嘉或是说曹魏有很强的情报网络在江东给他提供情报,故才会说出策轻而无备的话。所以才会知道孙策经常一人落单,并不向曹操一样,出入必有数百虎豹之士相随。

第三段:正是因为知道了孙策经常一人落单,而又有一批死士要为他们的兄弟主公报仇,所以郭嘉大胆断言,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似想下在战乱的年代,有一批死士要为死去的兄弟主公报仇,而报仇的对象又经常落单一人,那么从此推断他必死于刺客之手其实只是很合理的推断了。

所以很多人说郭嘉纯粹是瞎猫碰到死老鼠,猜中了孙策会死于刺杀我是又为郭嘉一叹。

从郭嘉的几次事迹来看,郭嘉在那个年代,对战争的理解就已经很接近于现代对战争的理解了。什么是现代的战争理解?美伊战争就很好的说明了,现代化的战争,是一场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战争。在三国那个年代,对于科技化战争的理解最深入的莫过于孔明了。但如果说到对数字化,信息化战争的理解与运用,郭嘉绝对是当中的典范。而且如果说孔明借东风是体现了孔明上知天文,那么奇袭乌恒则体现了郭嘉的下知地理。明地理,知人心,掌情报,善分析,敢奇谋,断乾坤,这就是我对郭嘉的评价,也充分说明了郭嘉是真正的军事大。如同孙子兵法流传两千年依然为人所称道学习一样。

真正的兵法大家体现在于他的军事思想高低。可以说,郭嘉虽善奇谋却是真正懂的用兵之道。以正守,以奇攻。所行之事虽看似匪疑所思,却体现了真正的兵家之道。而诸葛看似平稳大度,却喜好偏门之术,奈何木牛流马,诸葛连弩虽一时无二,到现金却以不存于世。因此郭嘉之才,当可受的的千秋多神机,千古一鬼才这一美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