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重要的财产 竟藏在了一个小岛之上?

在经过元末的战乱以后,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随后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人口的普查和土地的清丈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编制了黄册和与黄册有联系的鱼鳞图册。

所谓黄册,就是全国户口的总清册。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令全国各府县编制黄册,方法是以110户为里,每里之中推选丁粮多的地主十人为里长,其余一百户分编为十甲,十甲编定为次序,轮流应役。

甲中男子年满16岁的为成丁,成丁就须服役,至60岁才免。在每个十年里,各甲轮一次,为一周期。这样,每甲在十年之内只须服役一年,其余九年休息,应役之年叫“见(现)年”,不应役的年份叫“排年”。

里是乡村的编制,城镇中编为一册,册中载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田宅产业等。其中一册分为两份,一份留本里存底,一份上缴州县。州县汇总各里之册,制成本州县总册,亦是两份,一份上缴到府,一份留存本县。

这样,各级*如法复制,府缴布政使,各布政使再缴到户部,因为布政使呈报户部的册必须用黄纸做封面,所以称之为黄册。

全国的黄册集中到京师后,收藏于后湖黄册库中。后湖,就是著名的南京玄武湖。明*在湖中心的几个小岛上建有几个专门性的档案馆,用以贮藏黄册及其他重要档案文件。

明朝统治者认为后湖四面环水,可以避免火灾,而且这些湖心小岛与外界联系少,档案的保管不易受外面的干扰,是个收藏档案文件的好地方,所以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黄册库还是保留在后湖。明朝二百多年中历次所造黄册都送来这里保管,后来的鱼鳞图册也存放于此处。

黄册是明*征派徭役的依据,有了它,封建*便控制了全国的人口户数,掌握了土地的占有状况,凭着它向老百姓强征劳役,摊派赋税。为了防止由于人口、地权的变化所引起的赋役负担的不均,明*规定每十年调查一次户口产业,重新更制一次黄册,叫做“大造”。

一种与黄册有直接关系的册籍是鱼鳞图册。为了确切掌握土地占有情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国子监学生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以交赋粮一万石的区域为一区,把这一区里所有耕地编为一册。

册中画上各田地的方圆形状,编上号码,写明四至、面积和田主姓名,并注明土地的性质、等级。这样,翻开册籍,只见土地图形重重叠叠,状如鱼鳞,所以叫做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是全国土地的总清册。

黄册以户口为主,鱼鳞图册以土地为纲,两侧互为补充。明朝统治者称这两册起着一经一纬的作用,的确,这两册如一经一纬地编制成一张大网,把劳动人民网罗其中,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和榨取。

不过到了明朝后期,随着土地兼并和人口隐匿的严重化,黄册和鱼鳞图册完全丧失了作用,成为了一迭废纸。清朝初年,发现有的地方已经预制好了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明朝在崇祯十七年就亡了),真是荒谬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