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筹备婚礼钱不够 竟然变卖皇宫宝物!
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三岁就登基,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当时社会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清*的腐败无能,只能让溥仪做一个时代的牺牲品了。
当时的革命者建立了一个民国*,以此来对抗清*。清朝统治者知道自己已经不得民心,不得不向民国*低头。一九一二年,溥仪才六岁,在众人的搀扶下,小心翼翼地走下了皇位,清朝的统治被推翻了。
那么这些清朝的皇室贵族该何去何从呢?
民国*对于这些皇室成员还是十分友好的,民国*成立之初,就制定了针对皇室成员的条例——《清室优待条例》。根据条例规定,这个退位后的溥仪,还是可以和他的皇室亲戚们住在紫禁城里的,而且民国*每年都会给皇室成员们肆佰万元的生活费。这是这些平时就奢侈惯了的皇室成员们,区区四百万怎么够花呢?
一九二二年,溥仪十六岁了,按照当时的习俗,这个年纪是应该娶妻了。虽然当时溥仪已经退位了,但好歹也是帝王血脉,宫中的清朝旧臣依然按照清朝时期的习惯,将婚礼办得十分隆重。当时光绪皇帝结婚的时候,还专门叫画家对着婚礼现场图画了一幅《大婚图》,用来记录婚礼的场面。到了溥仪结婚,自然也是要画这样一幅图画的。
从准备彩礼,到举办婚礼庆典,总共花费了四十天左右的时间,如此盛大的婚礼,花的钱自然也不在少数,为了操办婚礼,花了几十万两银子,婚礼的场面丝毫不比光绪皇帝当年差。
一个婚礼就要几十万两银子,这些钱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但是如此奢侈的生活,只是清朝皇室日常开销的一部分。虽说每年民国*都会给他们肆佰万元,但是因为当时局势动荡,民国*也是急需用钱的时候,所以每年都只能给前朝的这些人一部分钱。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皇室成员根本就不能接受贫困的生活,为了继续维持他们庞大的开销,他们将目光瞄向了那些放在皇宫中的珍宝。他们决定悄悄地将皇宫中的一些珍宝卖掉,以此换取钱财,来满足他们荒淫无度的生活。
一九二四年六月的某一天,一辆卡车在没人注意的情况下悄悄地开出了紫禁城,然后飞速地开往北京盐业银行的仓库。这辆卡车上装着的是一件贵重的皇宫宝物——金编钟。黄金钟是当时乾隆最喜爱的一件宝物,可是怎么会被人装上卡车运走呢?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溥仪。溥仪为了换钱,命人将金编钟悄悄地装上卡车,将其抵押给当时的北京盐业银行。
现在故宫的一本院刊中,还详细刊登着一篇文章,文章中详细地写明了当时金编钟被卖的过程:
一九二四年五月,溥仪就拜托了自己的岳父荣源,由他出面,寻找一位合适的买家。选来选去,最终选中了财力雄厚的北京盐业银行。荣源与北京盐业银行谈妥价钱之后,便与之签了一份抵押合同,抵押的物品包括金编钟,还有其他一些珍宝。就这样,这些皇室成员用珍藏已久的宝物换了八十万钱,当时抵押的时间是一年。就这样,这件珍贵的皇室宝物就被溥仪亲手卖掉了。
盐业银行当时的老板是张镇芳,他曾经也是清朝的臣子,后来革命爆发后,因为他跟袁世凯有些亲戚关系,所以在当时也算是有点*,他开了银行后,又极力劝说袁世凯入股,所以盐业银行在当时是*支持的,资金自然是十分充足。
但是毕竟这金编钟也算是当时十分珍贵的宝物,盐业银行也不敢对外宣扬。当时交易完成后,盐业银行立即让人将这次交易在账本上抹掉了,这金编钟自然也不算事盐业银行所有的了。为了防止被人发现,盐业银行还将这金编钟藏在了一个秘密的地方。
但是风声还是漏了出去,《京报》率先发出金编钟被卖的消息,但是清朝皇室立即否定了这则报道,盐业银行也是否认金编钟在他们手上,但是这则消息还是引起了多方关注。之后军阀混战,占据北京的军阀也是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始终没有在北京找到金编钟。后来溥仪被赶出京城,又帮助日本人做事,由此可见,这金编钟也没有被溥仪赎回来。
天朝绝响“金编钟”总共16枚,在溥仪手里为了得到一些散碎钱两,买一碗小米粥来喂肚子。普通人眼里的圣物,到了这个败家子手中,却不如草芥。之后,典卖国宝的溥仪已经被冯玉祥的国民军赶出了故宫,他先是在日本公使馆的帮助下去了天津,后来又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做皇帝,所以说,溥仪回来赎金编钟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之后,金编钟辗转在外漂泊了29年,在清朝倾覆后被偷偷典卖出宫(传言说,曾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但有幸的是最终还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54年,金编钟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向公众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