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清朝国旗和国歌 清朝国旗什么样?
国旗和国歌在今天可谓是一个主权国家必不可少的象征。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当然,这些都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制定和发布的,再往前延伸,懂点历史的人就会知道,在民国时期,辛亥革命时武汉革命*以十八星旗作为自己的旗帜,随后南京国民*成立以后又制定了五色旗作(象征“五族共和”)为民国国旗,在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当上民国总统、民国*北迁北京后后,这一旗帜又为北洋*所继承。当北洋*奔溃,*的国民*成为中国的**以后,又颁布了一面新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国旗。然而,这些熟为人知的国旗都是在民国成立以后的事,当我们将视角继续往前延伸到清朝,中国的国旗又是什么样的呢?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就不甚了了了,甚至很多人会认为清朝根本就没有国旗,因为教科书上没有介绍,社会媒体也很少提及。那么,清朝到底有没有制定过国旗呢?
笔者在过去阅读中国近代史教科书的时候,曾注意到书上面有这么一个细节,那就是1917年张勋进入北京扶持清朝废帝宣统复辟,导致整个北京大街的景象曾一度恢复到了清朝时的旧模样,其中一样,就是居民们降下代表民国的五色旗,代之以“龙旗”(因为清朝灭亡好几年了,龙旗不好找,好多人都是临时用纸在布上面糊的),那么,这“龙旗”是个什么玩意儿?它既然可以用于替代民国国旗,那么它是清朝的国旗吗?书上面没有任何交代。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后来又查阅了一番资料,这才终于恍然大悟,这面“龙旗”确实就是清朝的国旗。那么,这面国旗又是个什么来头呢?
我们不妨先说说国旗诞生的历史。国旗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一个十分新奇的玩意儿,它并非自古就有,实际上一直到近代才在欧洲出现。据说,世界上第一面国旗是丹麦国旗,据丹麦史诗记载,公元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德玛·维克托里斯(也称“胜利王”)率军对爱沙尼亚异教徒征战。6月15日隆达尼斯战斗中,丹军陷入困境。突然,一面带有白色十字的红旗从天而降,并伴随着一个响亮的声音:“抓住这面旗帜就是胜利!”在这面旗帜的鼓舞下,丹军奋勇作战,转败为胜。此后白色十字红旗就成为丹麦王国的国旗。但是在当时国旗并没有很快被应用开来,原因是当时欧洲各国封建王权*还很强大,并没有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意识。随着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展开,国家的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高涨,大量国旗这才应运而生。然后,随着欧洲殖民者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展开侵略和扩张,国旗的理念也就随之被传播到世界各地,20世纪以来,随着亚非拉国家独立的高潮,大批国旗随着新独立的国家诞生。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包括未被普遍承认地区)的国旗数量已达到199面。
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中国国旗的诞生也是在欧洲殖民者入侵的影响下逐渐诞生的。古代中国虽有多种多样的旗帜,但主要用于帝国内部各种仪式,用来标识公侯将相的身份地位以及集团属性等,却一直没有国旗的理念,更谈不上去制定一面国旗作为整个国家的象征。旗帜在中国古代还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之中。中国是世界上出现军旗最早的国家之一,原始社会后期起即以旗帜作为聚集族人的标志,进军打仗时打的一种旗,上面画鸟隼图形,有着浓厚的图腾崇拜色彩。古代军旗旗色、旗幅大小、旗杆长短和装饰的不同,表明率兵者的地位,同时反映其文化心理。各朝代的军旗均在旗幅上标有朝代简称的字样。如绣有“唐”字,便是代表唐朝军队。另外,统帅和将领常在旗幅上绣自己的姓,以与别的军队区别。像关羽之军打“关”字旗,岳家军打“岳”字旗。也有以称号为旗的,如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打“闯”字旗。这一点,我们在观看中国古代历史的电视剧时就不难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和指挥军队的需要,旗帜样式不断改进,种类不断增多。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设有主将用的三军司命旗,识别将领身份的认旗等。因为旗帜在军事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旗”这个名称更是进一步演化成了一种军事单位的名称。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满清八旗军就是根据旗帜图案而命名的,即画龙和不画龙的黄、红、白、蓝四色共八种旗帜。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起来。但在刚开始,清朝统治者仍然顽固地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欧洲来的这些国家都是些不足挂齿的“蛮夷小国”,不需要与他们平等的外交活动,自然也不必和他们一样张挂国旗。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清*才逐渐认识到制定一面国旗以作为国家象征的重要性。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进一步侵入中国,开始在中国水域部署海军。中外水师如果同处一块水域,免不了生出许多冲突。由于没有统一的官船旗号,大清水师在与西方海军的交涉中吃了许多哑巴亏。1862年,湖北长江水域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英国人硬说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痛定思痛,开始考虑在海军中制定一面统一的旗帜来区分中外船队,于是找两江总督曾国藩商量相关事宜,曾国藩表示赞同。奕提供给曾国藩参考的方案是“黄色龙旗”,而曾国藩考虑到“黄色龙旗”与八旗中“正黄旗”的形态接近,为避僭越之嫌,提出将“黄色龙旗”削去一角,成为一面形制特异的三角尖旗。1862年(同治元年)10月17日,清廷批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旗帜方案:所有水师船舰均悬挂三角形黄色龙旗,以龙旗作为中国官船旗号,就这样,龙旗在外交层面上具有了王朝或者说国家的象征意义。
虽然设计龙旗的初衷是用作水师官船的标志,但由于清*没有其他可以用作国家象征的旗帜,这面龙旗事实上已经被外国人视作大清国国旗。据何如璋1877年《使东述略》记载,大清使团船近内口时,要停下来施炮二十一声,桅杆升*旗,日本戍兵也在对面升龙旗,“炮如其数,互相为敬”。至迟到光绪初年,龙旗的使用范围已经从船上扩大到陆上。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中国展馆北向建木质大牌楼一座,上书“大清国”三字,两旁有东西辕门,“上插黄地青龙旗,与官衙一式,极形严肃”。1881年(光绪七年)9月,清*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由于三角形的旗与西方各国军舰上的国旗皆不相同,将黄龙旗改为长方型。
由此可见,最早在外事场合使用的龙旗,是一些外国机构或个人自作主张替中国使团设计、制作,并应用于外交仪式上的。龙旗作为涉外事务中的国家象征,大约在同治年间逐渐被中国官员所接受,但在对内明确为一种民族国家的象征,则是更加晚近的观念。1888年,在李鸿章等人主持下,才在《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使用“国旗”这个新概念“按西洋各国,有国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别”。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依然决定使用黄龙旗(黄底蓝龙抢赤珠)为大清国国旗,含义是:龙是至尊无上的神圣之物,象征皇帝,按照五行之说,*属土,土为黄色,亦为满清之色。1889年3月,两广总督张之洞要求善后局按照新规定绘制国旗:兵船国旗改为长方形,黄色,中嵌青色飞龙。5月,出使美国大臣张荫桓奏请按《北洋海军章程》,以长方形龙旗为国旗,斜幅龙旗为商旗。是年,新样式的国旗正式启用。这就是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如此算来,从1862年到1889年,中国近代第一面国旗从雏形到定型历时将近三十年。
说完国旗,接下来说说国歌。国歌与国旗一样,都是欧洲近代的产物。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1569年,荷兰人民为抵抗西班牙统治者的统治与压迫,高唱《威廉·凡·那叟》(奥兰治的威廉)冲向敌人,并战胜了西班牙统治者。荷兰人民对这首代表着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十分地热爱。后来,这首歌曲成了荷兰的国歌。从此以后,许多国家也争相模仿,制定出自己国家的国歌。
与制定国旗的过程类似,清朝国歌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878年(光绪四年),曾纪泽出使英、法,两年后又兼任驻俄公使,谱写了名叫《普天乐》的歌曲,并作为“国乐”的草案上呈朝廷,但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不过在海外已被当作国歌来演奏。
1896年,清朝*派遣时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作礼节性访问。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李鸿章顿时傻了眼:从来就不知道“国歌”为何物。慌乱之下,李鸿章只好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这个“国歌”的歌词写得还算大方:“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此曲后来改称《李中堂乐》。
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 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在需要唱国歌的时候,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来当国歌使用。
1911年10月4日,清*谕令内阁正式制定国歌: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门创作、呈览的“国乐”。这首“国乐”名为《巩金瓯》,歌词是这样的:“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尽管这首歌的歌词听起来有点晦涩难懂,但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却十分美满,无非是上天保佑我大清延绵万世什么的:“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说来可笑的是,与这首歌所表达的寓意恰恰相反,仅仅6天之后(即10月10日),武昌起义就爆发了,清*随即土崩瓦解,迅速走向了灭亡。因此,这首国歌并没有传唱开来,很快被人们给遗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