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 刘备真的希望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3年的春天,因为和吴国战争的失败,新皇帝刘备一下子到了病危的地步。按照惯例,他把诸葛亮为代表的心腹大臣召集到身边,从而想他们交代后事。刘备对诸葛亮的原话是这样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当时感激涕零的诸葛亮则这样回应道: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与此同时,刘备又把阿斗叫到自己的身边,告诉他以后一定要听丞相的话,对待他就像对待父亲一样。
在把最想说的话讲完了,刘备也就放心的离开了人世间。在这个过程中,刘备对诸葛亮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如果我的儿子刘禅不堪大用的话,你孔明就可以“君可自取”。那么,刘备是真心希望诸葛亮来取代刘禅吗?
对此,有一派观点认为刘备表面上给予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的权力,实际上是逼着诸葛亮在文武大臣面前表态拥护刘禅。换而言之,“君可自取”就是一种试探,更不是刘备发自身心肺腑的话。
不过,笔者对此抱有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说,刘备真心希望诸葛亮取代刘禅,“君可自取”就是刘备的真实意思。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在经历夷陵之战的重大失败后,并且得知自己马上就要去世的时候,其说的话,真实成分远远大于虚假成分。尽管刘备一生经常讲仁义道德,也因此遭到不少史学家的质疑。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即便曾经带着面具的生活,这一刻也会卸下所有的包袱和防备。
再者,所谓小孩子三岁看大。刘备作为刘禅的父亲,自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而刘禅登上帝位后的表现,也证明自己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对于刘备来说,匡扶汉室是自己一生的夙愿,尽管这个愿望夹杂着个人私利。但是,作为汉高祖的刘邦的后代,年轻时恢复汉朝天下的念头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就像我们身边也有些老年人,会特别坚持自己年轻时的愿望或者习惯。
但是,面对难堪大任的刘禅,即将带着遗憾离开的刘禅,肯定希望自己死后,有人帮自己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而这个人选,自然非智圣诸葛亮莫属。不过,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朝代,就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无法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那么,让孔明取代阿斗也就顺理成章了。
还有一点,比起匡扶汉室这样长远的问题,维持后刘备时代蜀汉集团的团结,就显得迫在眉睫了。在当时西蜀集团内,主要从在着刘备嫡系、荆州系、益州系以及东州系四大*集团。其中,由于关羽和张飞的死亡,刘备嫡系的主要人物也就仅赵云一个了。东州系的代表人物孟达叛逃到曹魏,李严则成为该*的领军人物。荆州系则围绕在诸葛亮身边。最为重要的是,当时最大的派系也就是益州集团这个西蜀本土派。
一旦刘备去世的话,必然要有一个各方派系的人物来平衡各方*。特别是被刘备压制的益州本土系,很有可能在刘备死后作乱。为此,刘备不仅任命诸葛亮为辅政大臣,还给予了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无上权力。换而言之,如果各方*能够服从阿斗,尽心辅佐后主,那自然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退一步来说,如果这些人不鸟刘禅的话,你诸葛亮就可以取代刘禅成为蜀汉的皇帝,从而承担起维持蜀汉内部集团不分裂的重任。也就是说,刘备一定要说这个话,而且是真心的说了这个话,这样诸葛亮才有绝对权威,才不至于引发蜀汉内部的分裂。